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探索,这个过程虽历经曲折,但始终推动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文章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反思,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简单模仿;独立自主
中图分类号:D619;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6.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李英.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历程与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19(6)3-8.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1]11。文化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如果缺少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就是不完整、不成功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是国家繁荣兴盛、民族富强的必要条件。文化自信是党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及理论自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基于此,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初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标志着中华民族彻底实现了解放,从此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独立的政治地位。新中国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由革命为主逐渐转入以建设为主,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给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由此中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其中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从革命转向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曾说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3]345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主要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就由革命转向了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判断出当时的中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时期,此时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任务主要以恢复和改造为主。具体表现为: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文化建设为根本,着手恢复在战争时期被破坏的文教事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规定,做好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社会科学、体育卫生、自然科学、思想道德等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为后期文化转型做好准备。第二,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改造和利用旧文化事业,以批判的科学态度对待旧文化,凡是封建腐朽的文化内容就要批判,清除其不良的社会影响,而积极正面的文化内容则要传承和改进,使其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为新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培育专业人才,一方面对社会中保留的大量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通过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使他们自觉加入新中国的建设;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育大量为人民服务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
(二)从简单模仿到独立自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整个国家方兴未艾,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社会改造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自然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鑒的榜样,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以苏联文化为范例来发展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在此期间,中苏两国多次互派代表团进行交流学习。我国邀请苏联文化诸方面的代表团和专家到中国访问,宣传和介绍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同时,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直至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意识到苏联模式并非万能,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因此,首先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的文艺方针,并将“双百”方针写进了党的八大报告,使其成为我国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其次,在国家各项政策上不再跟风式地过度强调向苏联全面学习,而是明确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指明向他国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也强调在借鉴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模仿。
二、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
基于各方面的原因,196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事业出现了短暂停滞。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思想路线和工作重心,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拉回正轨,由此进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
(一)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1978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肯定了教育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主张尽快恢复并发展教科文卫事业;同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4]143。他鼓励人们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强调不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都最需要有勇气的先行者,这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同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政策也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转变,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能够在满足较低层次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文化现代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重视,并开始了长足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发展了文化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道路。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3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过挫折与失误之后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国情,任何照搬照抄他国经验与发展模式的行为都是不明智的。现代化是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文化现代化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需要交流互鉴,但最重要的还是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发展战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在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方针、目标、步骤等方面都作了重要指示,并提出重视教育、培育“四有”新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教兴国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道路,标志着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三)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并首次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6]362。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江泽民同志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出明确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18。此次会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作了进一步阐释,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论断。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联结在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态势以及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8]35-38。党的十七大,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文化建设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再一次提升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届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文化现代化建设,都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创新了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隨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社会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系统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应该怎么建设的问题。
(一)文化自信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当今世界,国家间交往频繁,推动了全球各地文化的繁荣发展,面对其他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不断输入,如何才能使本土文化在各种文化碰撞中不受负面影响而更好地独立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349。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国民都无法做到文化自信,这个国家自然难以强大。
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10]23。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久弥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培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新时代要想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要整合优秀的文化资源,深挖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思想观念,结合时代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进行再次创新,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当然,文化自信也不是闭门造车或是骄傲自大,不仅要将视线放在自身文化上,而且还要将目光放在外来文化上,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现代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9]314文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民服务,因而文化现代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一,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致力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极大满足了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大力发展优秀文化、增加社会的文化财富,能够使人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第二,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工作只有真正立足于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才能创造出人民真心喜爱的作品。事实上,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往往源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真切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写照。第三,文化现代化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生活能够达到自由幸福的状态,因此,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必须关注人民真实的精神需求,以服务人民为中心。
(三)文化现代化建设要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等媒介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文化逐渐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因发展不均,只能称为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文化优势。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建设,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战略目标。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再次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1]194创新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现代主流社会文化当中,是当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最终目标是在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全面实现现代化。
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对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进行探索,其中虽然遭遇过挫折,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丰富的经验。文化现代化需要长时间的磨砺、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这一目标。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进行统筹规划。我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这个重要任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4]267-26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坚持不懈地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直到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最坚定、最积极的建设者和引领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领,从而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二)尊重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事实,即文化现代化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如果不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出现错误,从而阻碍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现实情况。现代化本来就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现代化都要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时要考虑我国各方面的情况,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滞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方面协调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文化现代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特征。较之于世界上的文化强国,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我们需要把握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速度,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消极懈怠,而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有步骤、分阶段、有目标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蕴涵的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是十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取舍问题。正如李澤厚所说:“现代化与传统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尖锐的冲突和不断的交锋,真是千头万绪。”[12]388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我们需要将其合理地融入我国现代社会当中,通过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科学分析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客观的态度有选择地进行扬弃,对于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部分要进行否定和摒弃,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先进的部分要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利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同时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的现实文化相结合,为其注入时代内涵、更新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向心力,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活”起来。
(四)注重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文化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封闭、单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本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的问题,还要处理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问题。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汲取外国文化的优秀内容和先进理念,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在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与思潮不断涌入,对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客观、平等地对待他国文化,大胆吸收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如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先进的经营和管理方式,结合实际情况融入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不仅欢迎外国文化走进来,还要致力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比如通过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平台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历经初步探索、曲折发展和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如今正大步迈入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风雨沧桑70年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尊重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规律、以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确保本世纪中叶顺利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3]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黄秋生,毛志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成就与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4).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