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一些新挑战,如虚化、弱化和淡化现象。文章认为新时代提升我国村级党组织组织力,要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导向力、组织内生力、资源整合力、发展推动力、社会治理能力,为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 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政治功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6.05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吴茂朝.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路径探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9(6)28-3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为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动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全面提升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
一、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宣传引导、乡村治理、政策执行、推动发展的职能作用。
“组织力”本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指组织内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合力,是组织结构力和组织文化力的综合体现;其不仅包括组织设计、组织体系、组织制度等组织结构力“硬”指标,还包括价值观、目标吸引力、成员的思想作风等组织文化“软”指标。[3]2强调组织力既是内在的能力,即通常说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也是外在的力量,即对人和事的引领力、号召力、作用力、影响力。当前,这一概念在政治学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党对基层党建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深化。
综合管理学中的组织力概念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组织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新时代我国村级党組织的组织力可以概括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的组织原则、组织体系、组织制度,动员、引导、整合农村党员和群众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和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政治领导力,即村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农村各项事务和各种组织的领导,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二是组织内生动力,通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优化队伍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党组织内部要素有序运转,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三是资源整合力,主要指党组织对农村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包括自然、人力、经济和各种社会资源,为乡村建设服务;四是发展推动力,就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中心工作;五是社会治理能力,指村级党组织领导农村社会建设,支持群众自治管理,开展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4]23这五个方面涵盖新时代村级党组织面临的任务、职责,并相互影响、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内涵。
二、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
笔者通过对鄂东地区部分县市乡村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村级党组织的组织构成、基层党员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看法,以及村级党组织在发挥职能作用方面情况和建议,分析后发现当前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现状和组织力提升制约因素。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状
一是村级党组织队伍老化。党员队伍年龄偏大,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党员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对鄂东地区5个乡镇的调查数据显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年龄55岁以上的占50.6%、村级党组织中党员60岁以上的占33.5%、35岁以下党员仅占14.2%,且多数为毕业大学生或退伍军人组织关系回原籍进入村级党组织的,日常在本村实际工作或生活时间较少。
二是党员党性意识淡薄。调查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党员党性意识的缺乏是影响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村党员党性缺乏,宗旨意识、政治意识不强,对党的一些方针政策缺乏基本了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三是村级党组织党员教育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村级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形式多以读报刊和政策文件为主,学习内容缺乏针对性;外出务工流动党员难以覆盖,能够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45%。
四是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形式化。主题党日活动任务化、不规范,教育引导作用发挥不够;支部组织生活会不严肃,支委与党员间谈心谈话少;党员间的相互批评少;党员民主评议多以票决方式代替,缺乏教育引导。
五是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村级党组织动员组织群众能力不强,出现急难险情时党员、村组干部忙,群众观望多;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靠可行的举措,“守、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部分党员认为支部负责人的工作状态不佳,被动应付上级组织安排的工作,党群关系一般,不能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
六是群众对村级党组织基本满意。村级党组织落实社会保障、惠民政策较好,但争取社会资源兴办公益事业能力不足,对村级党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满意度不高;对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工作基本满意,但对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引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高。
(二)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制约因素
综合专题调研情况,新时代村级党组织力的提升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首先,政治功能虚化弱化。一是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方针贯彻执行不力,存在“不敢领导”“不愿主动介入”现象,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群众性协会等新的社会组织的领导较弱。有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强,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受限,对群众的组织、号召力减弱。同时,基层组织民主议事制度不健全,群众监督机制不畅。有的党组织负责人民主意识不强,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或者存在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情况。二是宣传动员工作不深入。对党的政策宣传、思想传播不充分,主要采取会议说教、拉横幅、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动员方式落后于新时代群众的多样化工作生活实际。对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教育多、对群众广泛教育引导较少,群众对公共事务知晓率和认知参与度不高。三是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村级党组织普遍存在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存在走形式、摆样子的情况,以事务性工作代替党课学习内容,弱化了党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四是从严管党治党不力。支部抓党建的政治站位不高,主责主业意识不强,把党建工作当作“副业”。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在涉农惠民项目资金管理、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方面,基层“微腐败”现象频发,这对村级党组织的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次,党建基础不扎实。表现为“三化”,即队伍老化、组织弱化、活动虚化。一是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队伍老龄化和后备力量不足问题严重,发展党员工作重视不够,队伍活力不足、改革创新力不强。由于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上升通道狭窄等原因,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党员大多外出务工创业,不愿从事农村公共事务工作。二是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式滞后。突出表现为:教育内容上,官腔官调多,与农村基层实际结合不够,基层党员不感兴趣;教育形式上,宣读式、灌输式教育多,引导式、启发式教育少,缺乏针对性;管理上,缺乏对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工作机制,对一般党员和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关怀激励上,对党员的思想和生产生活关心不够,党员先进典型选树和创先争优工作不多。由于教育管理服务效果不强,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制约了队伍内生动力、凝聚力、创造力的发挥。三是党建工作形式化现象突出。党建工作创新浮在表面,零碎而不系统,导致效果不佳。注重“点”的选树,在“线”的延伸和“面”的拓展上做得不够。讲理念创新但实践载体没有配套,有的片面追求“标新立异”,甚至还有明显错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沿用机关单位考核指标,“不接地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党建的形式主义。四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在基层集体经济普遍较弱的情况下,党建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标准低,缺乏稳定的保障机制。大多数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标准不高,不能满足服务党员群众“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需求;同时,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待遇较低。目前,除村主职干部工资待遇有财政保障外,其他村干部待遇仍依赖村级自筹,无可靠保障,挫伤了干部工作积极性。
再次,引领发展的本领不强。村级党组织谋发展、促发展能力不足,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不宽。一些村级组织的发展思路固化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脱贫上,在谋划乡村经济、社会、法治、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和长远发展的思路上视野不宽。二是增强集体经济的举措不多。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加之普遍存在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和底数不清情况,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不活。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视野不广。受视野、市场和技术信息封闭制约,发展现代特色品牌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旅文化产业和市场绿色产品等现代农业的办法不多。四是汇聚社会资源办法不足。村级党组织在统筹本地各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吸引能人回乡、资本下乡、市民下乡等方面,整合资源开展乡村建设的办法不多。
最后,乡村治理能力不足。一是服务群众方式被动。村级党组织对群众的服务停留在日常一般事务上,对群众个人困难以被动回应为主,主动关切不够,普遍存在“以党务代替服务”、战斗堡垒变成了“服务窗口”的现象。一些党组织的活动与中心任务、群众的关心关切结合不紧。二是矛盾化解方式简单。缺乏对基层形势和矛盾的预见性研判,应对复杂局面、群众多样化诉求的能力不足;法治政策意识不强,习惯于以私下渠道摆平,导致不良风气产生;大局意识不强,缺乏担当。三是忽视乡村精神文明引导。长期以来忽视了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相对弱化的趋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群众性娱乐多、教育引导少;工作重形式,轻内容,在移风易俗、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稳定方面关注不够。四是农村环境治理面临困境。现有经济条件下,缺乏有效的污染防治手段,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破解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的难题。
三、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要围绕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政治领导力、资源整合力、发展推动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内生动力
一是抓牢“带头人”的选育。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成员和带头人,其个人综合能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采取“两推一选”“两推直选”的办法,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人员、优秀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中推选优秀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实施“领头雁”培育工程,开展理论教育、经验交流、参观学习,提升党支部书记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探索“工龄补贴+实绩奖励+绩效补助”的工资发放激励制度,制订离任村干部生活待遇补助办法,关心其成长和生活,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夯实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员发展工作的计划性指导,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计划安排,改善队伍结构。坚持政治标准,严把入口关,加强综合考察,把优秀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注重从党员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干部,从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三是提高学习教育水平。创新培训方式和载体,注重发挥网络教育作用。学习内容上,在正确把握学习方向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教育的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学习形式上,探索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方式,开设“农家课堂”“田间课堂”等贴近农村实际的课程。四是创新教育管理服务。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规范党内生活,制定政治生活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管理、简便易行的监督和评价手段;推行党务监督、党务公开,开展基层党建巡查和问责,解决组织生活“走形式不走心”的问题;探索农村党员“正负评价机制”,总结优秀经验做法,加强约束,疏通出口,处置不合格党员,严肃查处基层腐败行为;通过设置党员义务岗、志愿服务岗、公益管理员等形式,发挥农村普通党员的积极作用;开展流动党员“持证管理”“流动安家”,发挥移动网络信息管理功能,拓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空间。
(二)突出政治功能,提升政治领导力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巩固农村思想阵地。强化阵地意识,联系实际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传播正能量,教育党员听党话、跟党走,筑牢农村思想阵地。开展政策宣传教育,学习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宣传农村党建工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涉农法规知识,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真挚的情感、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人心,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发挥政治功能,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导向,健全完善农村“两委”议事规则、村务联席会议制度、村委和村经济组织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制度,坚持重大事务由支部民主讨论决定。加强对群团组织领导,支持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开展活动。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协会、志愿服务组织和合作社组织的教育引导,指导其合法规范发展。三是创新服务载体,提高号召力。完善党组织团结动员群众工作机制,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帮扶工作紧密结合,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研究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新动态、新趋势,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思路举措和服务载体,提高針对性和实效性。利用新技术平台,加强对“三农”政策、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市场动态的宣传。落实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责任制,开展“公开承诺”、结对帮扶等活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卫等事业的投入,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统筹各方力量,提升资源整合力
一是整合农村组织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村庄理事会等形式,把热心公益、公道正派、群众公认的人组织起来,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农民再组织化,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产业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探索成立外出人员联谊会,发挥外出创业人员优势,组织他们参与家乡建设。二是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养、吸收、造就“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实力的致富能人回村任职创业。鼓励要素资源回流,吸引高校毕业生、工商界人士、创业资本到农村发展。拓宽“选、育、用、管、服”途徑,通过大学生计划、农技人才培训工程,培育乡土人才。发挥新时代乡贤作用,引导教育乡贤提高议事参事和管理能力。三是整合农村经济资源。通过内联外引,吸引各种资源建设乡村。统筹项目建设资源,对接农、林、水利、国土及财政等惠农政策,为乡村改革发展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创优环境,利用农村党员群众的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外联招商、对外推介等形式,吸收各种有益社会资源向乡村集聚。掌握市场动向,培育市场主体,注重发挥市场在乡村建设中资源和要素分配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四)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推动力
一是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聚力中心任务,加强脱贫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把脉定向作用,制定实施精准脱贫举措。加强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队伍、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乡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发挥党员脱贫引路先锋作用,激发群众脱贫主动性,聚合脱贫攻坚合力。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三资”管理,清理债权债务,明晰产权家底。培训村级财经人员,提高其业务管理水平。发展村集体经济多种经营,通过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物业经营等模式盘活集体资产,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闲置资源。拓宽思路,选用能人,引入市场主体,通过公司化运营、集体企业、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为民办实事的物力财力。三是带动群众致富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补齐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要素短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差异性定位产业发展,释放比较优势,为农民致富发展找准路径。推进土地资源要素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农民参加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公司,利用联合经营体的资金、技术、服务优势,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实施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业,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农民创业致富发展。
(五)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实践,推行村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层次基层民主政治协商格局。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力度,统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和城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救助、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形成大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二是统筹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文明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污染防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乡村建设规划,把环境整治和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行河长制,健全管护运行机制。实施乡村功能区规划,落实养殖污染防治办法,推广农业科技和绿色种植,减少污染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宣传引导,组织绿化美化家园行动和文明户评比,培育群众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三是注重发挥德治的积极作用,培育文明乡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增强村民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用积极向上的内容充实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培育良好家风,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新风尚,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
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目标要求和问题根源上找路径对策。改革发展时代潮流中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解决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虚化、弱化、淡化问题,有效担负起完成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这些都丰富了对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认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内生力、资源整合力、发展推动力、社会治理能力,构成了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也是新时代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目标要求。
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加强队伍建设角度,要提升内生动力;从村级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属性角度,要提升政治领导力;从发挥政党组织社会整合功能角度,要提升资源整合力;从党组织经济建设中心任务角度,要提升发展推动力;从乡村治理角度,要提升村级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总之,要明确新时代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目标要求,查找存在问题,坚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发挥各个村级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凝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3]倪健民.组织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吴茂朝.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路径探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