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欣 ,吴生兵 ,崔 帅 ,王 堃 ,许 果 ,李锦航 ,杨晓希 ,周美启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安徽合肥230038; 2.安徽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8;3.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8;4.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关键字 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电针;针药;热敏灸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既是中老年常见病,也是疑难杂症,属于传统中医学“眩晕”“痹证”“痛证”等范畴,治疗多从疏通经络、通痹止痛着手。随着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SR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目前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存在手段单一、费用高、风险大等局限性[1],而针灸因其治疗方式灵活、简便廉验等优势成为首选。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CS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湿邪是引起该病的关键因素,《素问·痹论》明确指出风寒湿邪与该病关系密切,至明清时期相关认识更趋全面。《普济方》提出“太阳之病,项脊强痛而恶寒,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急尔”,“动则先引伸其颈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如几案之几而堰屈也。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也”。何梦瑶《医碥》提出风寒湿邪客于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失和而痹阻,久之瘀血痰湿阻经络,出现颈部麻木疼痛等症状。汪机在《医学原理》中指出“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者,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以致经隧凝滞而作麻者”。王肯堂《证治准绳》则认为“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有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有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压迫、血供失常而致麻木的认识一致。《张氏医通》提出不良姿势致颈项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与现代医学认为低头伏案工作者易于发生颈椎病而导致肩背痛的认识不谋而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指出老年人可因劳损所致肾气不足进而引起痹痛。
总之,纵观中医学相关古籍记录,中医学对其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至今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可以看出不少论点还是符合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病因有坐姿不良、劳损、风寒湿、肝肾不足等。
2.1.1 特殊取穴 近年来,各医家不断摸索特殊取穴治疗CSR的作用,取得一定临床进展。李艳等[2]沿着腋神经分布走向选择肩井、肩贞、肩髎、肩髃、曲垣等穴以及肩胛部激痛点,激痛点采用合谷刺,得气后接低频电针。治疗后,相比常规的取穴在疗效以及疼痛改善的程度方面都更具优势。周向红[3]选择患侧臂丛穴,于第5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当第6颈椎横突端,使针尖朝向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平后缘中下1/3交点处,以患者有触电感和肿胀为度,可加患侧肩中俞,并用疏密波为主刺激臂丛神经。结果取穴少,疗效佳,易被患者所接受。安军明等[4]治疗组选取哑1穴、哑2穴、哑3穴、哑4穴,即项四针,利用毫针快速破皮刺入,在天地人三部缓慢进针,只提插不捻转,得气后再轻提插半分钟左右,使针感由弱到强,以四肢有触电感为度。随后缓慢退针,出针后揉按针孔以止血。对照组选择颈夹脊穴、天柱等穴快速破皮进针,得气后并留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更具优势。
2.1.2 辨经取穴 周娅妮等[5]以审、切、扪、按的方法在颈项部寻找阳性反应点,以此为病经,针刺病经的阳性反应点并配合同侧病经的络穴及其对侧表里经进行辨证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症状、生活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陈建辉等[6]认为手三阳经与该病关系密切,以风池、大椎为主穴,并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相关穴位,手阳明经证患者加用颈5穴、手五里、合谷、手三里,辨证为手少阳经证者选用颈6穴、肩井、臑会、外关,手太阳经证患者选用颈7穴、天宗、小海、后溪。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曾立志[7]依据上肢放射疼痛部位或放射检查,温针灸相应的双侧颈夹脊穴,并在此基础上以相应阳性反应点辨明所属经脉,阳明经病变加肩髁、手三里,少阳经病变为主加肩髎、外关、中诸,太阳经病变为主加肩贞、天宗、支正、后溪,太阴经病变为主加尺泽、列缺。治疗后在疼痛症状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刘运珠[8]选取双侧颈痛穴、肩痛穴,并沿经脉循行路线查找疼痛、敏感、麻木、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异常反应征象,若后项部疼痛或伴手小指麻木,为小肠经病变,取通里;若颈项侧后方疼痛或伴食指、中指麻木,为三焦经病变,取外关;若颈项侧部疼痛或伴食指麻木,为大肠经病变,取合谷;后项部疼痛放射至肩内侧或伴拇指麻木,为肺经病变,取尺泽。单侧症状取患侧穴位,两侧症状取双侧穴位,近期、远期疗效均较好。
徐海娜等[9]针对急性期CSR患者针刺风府、风池等穴位,并通过疏密波医治,以能引起肌肉明显收缩而患者能忍受为度。缓解期运用点、按等手法放松相关酸痛区域,再运用一指禅法、弹拨法等缓解疼痛区,最后以拍法、敲法放松肩背部。针对颈椎曲度异常等,选择颈椎旋转定位复位法等手法医治。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单纯推拿正骨手法治疗。陈丽华等[10]针对急性期CSR患者,采用颈部制动联合远端取穴针刺外关和列缺,以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为度,另加用推拿手法;针对缓解期,选择电针夹脊穴等,接以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而康复期以针刺风池、肩井等穴,并结合功能锻炼为主。对照组以电针针刺夹脊穴及患侧曲池、外关,再接以连续波,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并联合牵引医治。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88.33%,提示治疗组疗效显著。
王嫦娥[11]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结合组,结合组采用电针颈夹脊、大椎等穴,并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牵引治疗,结果显示结合组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为62.50%,结合组疗效更佳。陈晖阳等[12]认为该病与督脉、小肠经、膀胱经等关系密切,选择颈夹脊穴、天柱、颈百劳等为主穴,并依次接续密波和疏密波(续密波具有镇痛等作用,疏密波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炎症水肿等作用),治疗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李涛等[13]以大杼、天柱、风池等为主穴,并根据临床症状酌情加减穴位,采用电针接疏密波医治,并联合推拿松解颈椎、肩背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流情况,疗效较佳。各医家针对不同频率的刺激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叶晓春等[14]通过不同频率的电针针刺CSA患者的双侧天柱、大杼、颈夹脊,发现高频电针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尤为明显。唐李梅等[15]认为阿是穴是治疗疼痛的首选穴,通过不同频率针刺阿是穴,发现对于缓解颈椎病疼痛症状,高频明显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针刺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操作简便廉验等优势,而电针可以代替长时间的持续行针,极大地优化了手法操作程序,能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易于评价和进行研究。
魏林等[16]依据辨证论治的思想,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大椎、后溪等主穴,根据不同证型添加不同穴位和方药治疗,疗效满意。如风寒痹阻证取风池、风门,并联合羌活胜湿汤加减,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气滞血瘀证取膈俞、合谷、太冲,并配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以达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肝肾不足证取肝俞、肾俞、太溪,并选择肾气丸加减以增强补益肝肾、通络止痛的作用。周璐等[17]治疗风寒阻络型CSA患者以电针针刺风池、天柱等穴,并配合具有祛风寒、疏通经络功效的桂枝加葛根汤加味,该治疗在缓解症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孙培[18]通过低频电针针刺风池、肩井、颈夹脊等穴,并联合桂枝加葛根汤化裁方治疗急性期CSA,与甘露醇和甘油果糖静滴治疗比较,中医症状积分、症状体征积分等改善更为显著。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提示灸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优势。
天灸,是灸法之一,源自《针灸资生经》,是一种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发疱的医治手段,亦是一种利用药物和穴位的双重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王魁等[19]将艾绒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与乳香、没药等药物的药理作用相结合,刺激相关夹脊穴,以不起泡为度,再配合梅花针扣刺针刺穴位周围皮肤,疗效显著。刘立安等[20]以膏肓、夹脊穴、阿是穴为主穴进行加减治疗CSA患者,起针后在双侧膏肓穴及阿是穴灸贴,充分发挥灸疗温通宣痹的作用,结果显示患者生活能力、肌力感觉等方面取得较大幅度的改善。景福权等[21]在传统灸法的基础上,辅以牛膝等具有通督温阳功效的中药铺于人体督脉及膀胱经肩背腰臀部,加姜蒜加强通督温阳的作用,并配合针刺风池、颈部夹脊穴等,结果表明相比单纯针刺而言,在症状的改善程度方面疗效更显著。
温针灸具备针刺与温热双重刺激,可有效松解局部肌肉,改善微循环;而牵引可调整颈椎椎体内外平衡。林咸明等[22]将两者结合,在颈肩牵引的基础上,配合温针灸天柱、大杼等穴,发现该干预手段可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疼痛以及松解局部肌肉紧张。高峰等[23]采用施氏温针灸结合穴位敷贴,即针刺颈椎夹脊、大椎等穴得气后,采取温针灸,并配合具有温阳功效的白芥子散加减进行穴位敷贴,发现能明显缓解CSA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喻凤文等[24]将针刺颈夹脊、曲池、外关、天柱、风池等穴位和温灸颈夹脊穴联合运用,从生活质量以及临床效果的角度分析,发现其远比单纯针刺医治更具优势。蔡景光[25]通过温针灸颈夹脊穴为主,随症配合风池、肩井等穴,并配合推拿颈部相关肌肉治疗CSA,对于恢复颈椎活动以及疼痛症状的改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热敏灸是在传统灸法基础上的改良创新,属于临床针灸替代疗法。热敏灸疗法弥补了传统灸法的不足之处,并且方法简便,疗效高,见效快,作用持久,具有发展优势。曹淑华[26]针对CSA患者颈肩部运用热敏灸可有效扩张相关动脉,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缓解颈项疼痛等症状,同时亦可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蔡国伟等[27]以大椎穴为中心,进行回旋灸预热,再进行雀啄灸,寻求热敏点,行温和悬灸,发现经治疗后血清HsCRP及血清IL-8含量改善幅度较为明显。李冠豪等[28]在颈肩部及上肢皮下有硬结、条索等异常反应物的区域探寻热敏穴,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至感传消失,发现治疗前后VAS评分、血清IL-6水平及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田宁等[29]将药物直接注入病变部位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再配合热敏灸治疗,表明不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明显缩短了病程。叶雅仙等[30]在常规针刺双侧百劳、肩中俞和中渚的基础上,又在颈夹脊穴、肩井、风池、手三里、大椎、阳陵泉和肺俞附近寻找条索状部位,探寻热敏穴,选2个最敏感穴灸疗至皮肤灼热。治疗后,其VAS评分、肩颈部疼痛与上肢疼痛麻木程度均有较大幅度改善。
综上所述,随着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针灸治疗该病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目前西医治疗颈椎病多采用手术疗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等,而针灸则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针灸主要用于缓解临床症状,针灸和中药配合治疗,相互取长补短。简而言之,针灸具有简、便、廉、验等优势,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各种风险和高成本。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临床研究多侧重于症状的改善,而较少观察与之相关的特异性、灵敏度高的理化指标等。②临床经验总结远多于实验机制的研究。③缺乏严谨的统一标准。④错误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比如对于等级资料应选择非参数检验方法,但有些文章选择卡方检验。⑤多数研究仅重视即刻治疗效果,而忽视了远期疗效。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进一步推广。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量化和考核十分必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真正实现疗效最大程度的优化,而不是多种方法简单的重复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