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娜,柴娜娜,杨 羚
(博爱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焦作454450)
川崎病是皮肤黏膜淋巴结常见的一种急性综合征,多发于年龄≤5岁儿童,分为典型与非典型两种类型,非典型川崎病的病情更为凶险。但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性,需要通过分析两种川崎病临床表现的特点,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冠状动脉损伤程度,帮助确定川崎病的类型[1]。
1.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 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发病季节:冬季3例,秋季4例,夏季10例,春季13例;年龄7个月~11 岁,平均年龄(2.15±0.29)岁。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为非典型川崎病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发病季节:冬季2例,秋季3例,夏季11例,春季14例;年龄5个月~12岁,平均年龄(1.98±0.34)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发病季节、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诊断标准 典型川崎病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2004 年发布的诊断标准[2]:发热时间持续≥5 d;存在多形性皮疹;两侧有无痛性球结膜充血、且无渗出液;颈部淋巴结肿胀直径在1.5 cm及以上;咽部、口部黏膜存在弥漫性发红、口唇皲裂或发红、杨梅舌;急性期手足存在红斑与水肿,康复期存在指(趾)尖脱屑症。患儿符合第1项,其余项最少符合2项。
非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3]:发热时间持续≥5 d,符合典型川崎病2~3项;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有变化,同时CRP>30 mg/L;且符合以下最少3项:尿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10个/HP;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5×109/L;发病时间>7 d;血小板>450×109/L;肝功能异常;白蛋白在30 g/L及以下;贫血。
1.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1 纳入标准[4]心脏、肝肾、脾胃、肺部等器官功能健全;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晓且自愿签订研究同意书;经药敏试验无不良反应。
1.1.3.2 排除标准[5]存在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中毒性休克、Stevens-John son综合征;猩红热、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等;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存在严重外伤、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功能障碍或心脑血管严重病变;有精神性疾病或认知障碍。
记录、对比两组患儿各临床症状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表现包括卡疤红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肛周脱皮屑、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有T细胞(CD4+/CD8+、CD3+)、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对两组患儿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计算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冠状动脉正常标准[6]:年龄<3岁,冠状动脉内径<2.5 mm;3岁≤年龄<9岁,冠状动脉内径<3 mm;9岁≤年龄<14岁,冠状动脉内径<3.5 mm;若8 mm≥冠状动脉内径≥4 mm,则诊断为冠状动脉瘤[7];若冠状动脉内径比正常标准大,但<4 mm,则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8]。
由SPSS19.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整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描述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发生率明显升高,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等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生率比较 [例(%)]
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唇红干裂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果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持续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持续时间比较 (d,±s)
组别 卡疤红肿 颈淋巴结肿大 皮疹 肛周脱皮屑 手足硬肿 指(趾)脱皮 唇红干裂 杨梅舌 结膜充血 发热典型川崎病组 1.12±0.31 13.59±1.18 3.37±1.10 2.10±0.29 4.83±1.15 9.30±1.52 4.27±1.06 4.73±1.26 4.15±1.13 6.91±1.17非典型川崎病组 2.34±0.40 14.06±1.15 5.18±0.14 2.04±0.26 6.19±1.28 10.07±1.60 3.34±1.09 5.85±1.40 4.06±0.68 10.08±1.18 t 13.204 1.562 8.940 0.844 4.329 1.911 3.350 3.257 0.374 10.449 P 0.000 0.124 0.000 0.402 0.000 0.061 0.001 0.002 0.710 0.000
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CD4+/CD8+明显升高,CD3+、CRP 值明显降低(P<0.05)。结果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s)
组别CD4+/CD8+CD3+(%)CRP(mg/L)ALB(g/L)ALT(U/L)WBC(×109/L)PLT(×109/L)Hb(g/L)ESR(mm/h)典型川崎病组 1.90±0.41 58.17±4.59 34.31±14.58 40.05±4.73 40.16±7.48 15.18±8.45 479.14±91.17 108.15±8.02 41.17±23.18非典型川崎病组 1.20±0.22 70.09±4.03 50.16±12.57 40.08±3.60 39.04±9.56 14.53±4.80 480.96±83.14 106.54±12.26 41.10±26.14 t 8.240 10.689 4.510 0.028 0.505 0.366 0.081 0.602 0.011 P 0.000 0.000 0.000 0.978 0.615 0.715 0.936 0.550 0.991
典型川崎病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典型川崎病组(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心脏检查结果比较 [例(%)]
川崎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9],包括典型与非典型两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延误病情,致使心血管损伤,最终形成冠状动脉瘤[10]。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的特点,并确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检查等辅助诊断,直观显示患儿冠状动脉的变化,减少误诊漏诊。本研究显示,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等发生率更高,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等持续时间更长。
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更加隐匿,更容易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且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多有冠状动脉损伤和免疫功能紊乱,病情凶险,需要深入分析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帮助确诊典型与不典型川崎病,以便患儿及时获得针对性治疗,避免由冠状动脉严重损伤而发展为冠状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