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0)王胜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临床常见多发脑血管疾患,据统计在缺血性脑卒中总患病率中高达20%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病发时常伴有眩晕头痛、眼球震颤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病情加重进展为后循环脑梗死,增加病死风险。长春西汀可通过增加心排血量的脑部供应百分比,减小脑血管阻力,进而改善局部缺血区血液供给,促进脑部血循环,缓解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有学者指出在采用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基础上辅助活血祛瘀、化痰清眩中药治疗效果会更佳[2]。化痰清眩汤为化痰涤饮、活血祛瘀中药方剂,可抑制血栓形成,改善患者脑部血循环,发挥脑保护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将化痰清眩汤与长春西汀联合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探讨其二者联合使用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1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女18例,男22例;年龄41~73岁;平均(54.10±6.21)岁。观察组41例,女19例,男22例;年龄42~74岁;平均(55.21±6.30)岁。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均给予控血糖、血压、扩冠、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对症处理。对照组静脉滴注20mg长春西汀(河北智同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37)+250ml生理盐水,1次/d,持续治疗2周。观察组于以上基础上加用化痰清眩汤,药方组成:黄芩10g,茯苓15g,白术12g,薏苡仁20g,赤芍10g,天麻10g,柴胡10g,姜半夏12g,陈皮12g,泽泻20g,川芎10g,三七6g,甘草6g。以水煎服,1剂/d,2次/d,持续治疗2周。
1.3 评定标准 治疗2周后患者头晕目眩等症状加重或无改善,眩晕程度仍处于2~3级为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眩晕程度降至1级,生活及工作受影响为有效;症状基本消失,眩晕程度降至0级,可正常生活工作为显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疗效;毒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差异显著为P<0.05。
2.1 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0.00%)(P<0.05)。
2.2 毒副反应 观察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3例面色潮红、1例腹泻,总发生率为14.63%(6/41);对照组1例腹泻、1例面色潮红、2例疲劳感,总发生率为10.00%(4/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67)。
中医学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眩晕”等范畴,由肝脾肾虚、痰瘀互结、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所致。《黄帝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有云:“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故治以调理脾胃、化痰健脾、化痰定眩为主。化痰清眩汤由黄芩、茯苓、白术、薏苡仁、天麻、姜半夏、泽泻等多味中药材组成,方中黄芩、柴胡、半夏、甘草可通利三焦、透达郁火、降浊升清;陈皮、茯苓、泽泻功在降逆化痰、逐饮利水;三七、川芎具有活血祛瘀、通络定眩之功效;天麻功在祛风痰;薏苡仁可健脾利湿;全方相须而用,共谱祛瘀活血、化痰涤饮、祛风定眩之曲。现代药理分析认为该方可改善血管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栓形成、血小板凝聚,进而改善脑部缺血症状;同时其具有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与长春西汀联合使用可发挥中西医结合之优势,协同互补、互增药效,同时可克服西药单用剂量大、中药收效慢的不足,共同改善患者脑部血循环。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化痰清眩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较西药单一治疗效果更佳。同时本研究发现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说明在采用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同时加用化痰清眩汤并不会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
总之,化痰清眩汤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