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英
广西桂林市75660部队门诊部,广西桂林541002
基层门诊药品毒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
吴晓英
广西桂林市75660部队门诊部,广西桂林541002
目的密切观察基层门诊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特点规律,确保基层门诊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针对我部门诊近三年所发生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病例,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39例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种类、给药方式和患者的年龄有关。结论医疗工作人员要经常性的加强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新药特药的用法用量以及副作用,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能力,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药品毒副反应;观察与分析;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药特药不断面市,药品的毒副反应也不断上升,为促进基层门诊临床的合理用药,降低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对某基层门诊近三年所发生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进行了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某基层门诊2011年1月—2014年1月的药品毒副反应39例,采用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和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和临床表现等进行临床观察与统计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性别与年龄
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从性别方面来看,男性31例(79.49%),女性8例(20.51%),男性患者毒副反应的反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这与部队人员构成以男性为主有关;从年龄方面来看,药品毒副反应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同,患者年龄最小的10个月,最大的81岁,以60岁以上年龄段最多。其中10个月~18岁10例,占25.64%;19~39岁6例,占15.38%;40~59岁8例,占20.51%,60岁以上15例,占38.47%。
2.2 给药途径与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
所调查的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31例占79.49%),其次为口服给药(8例占20.51%)。可见药品毒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常见,口服给药次之。
2.3 药品类别与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
根据戴德银、代升平《实用新药特药手册》第五版的分类方法,将所收集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所涉及的药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药品类别与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
从表1可以看出,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在临床上成为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也就在维护大家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引起药品毒副反应的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据各地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根本原因。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其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一直存在着上升趋势,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应加大监测力度,中药制剂在提取及制备过程中难免会带入一些杂质,所发生的毒副反应可能与其杂质含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尤其对老人、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并加强检测和用药指导,减少药品毒副反应的发生。
2.4 药品毒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见表2
2.5 药品毒副反应的预后
药品的毒副反应跟药品持续使用的时间和药量的大小密切相关,怎样避免或降低药品的毒副反应,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本单位每一种药品的药理性质、适应症、配伍禁忌以及毒副反应等知识,给患者用药时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的禁忌,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药品毒副反应中一般以皮肤和附件损害为主,反应程度以轻中度反应为主,一旦发生药品毒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给予对症治疗。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治愈37例(94.87%),好转2例(5.13%),无不良预后。
3.1 儿童、老年患者的药品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从本次研究当中笔者发现,不同的用药人群,即使是同一病情、使用同样品种、剂量、剂型的药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以及毒副反应。尤其是对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和老年患者而言,其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及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更是因人而异。因此,在给儿童和老年患者用药时一定要格外谨慎。从本次调查研究的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年龄小于18岁有10例,占总例数的25.64%,年龄在60岁以上15例,占总例数的38.47%,这就说明儿童和老年患者的毒副发生率高。笔者推断儿童患者易发生药品毒副反应的因素可能与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对药物的吸收代谢都不规则、对大多数药物较为敏感有关。该项研究结论与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儿童总体液占体重的80%(成人60%),相对较成人高,水溶性药物排除较慢,易造成蓄积性中毒。儿童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体液中游离性浓度高,作用增强所致。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药物易进入脑内,加上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而影响排泄,致使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延长,使药物作用增强,故易发生毒副反应。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小孩的病情和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合适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合适的剂型,并让小孩家长适当掌握常用药的药物性能、作用几只、毒副作用、适应症,以及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和用药方法,确保儿童的用药安全。
表2 药品毒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从本次研究当中笔者发现,在给老年患者用药时,部分患者出现了药物毒副反应与自身基础疾病混淆的情况。笔者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资料以及本次研究结果推断这种情况可能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等因素有关。等人的观点也表示:一些药性比较剧烈的药物,其较为容易致使老年患者出现产生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这主要是因为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等在人体吸收以后,多由肝脏和肾脏解毒、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老人,在用这些药时需慎重,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长期服用,可以损害肝细胞,并伴有对骨髓、心脏、肾脏及皮肤的损害。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使用时间稍长,能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对肾脏也有影响。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呋喃妥因等能在肝胆内郁积,产生中毒和过敏反应。故长期、大剂量使用这些抗生素药物,对老年人是非常不利的。老年患者易发生药品毒副反应的因素大致为:肝肾功能减退,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血浆蛋白含量减低,使体液内游离药物浓度增高;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敏感性增加,长期给药,合并用药多,原患疾病多等特点,导致药品毒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特殊生理特点、病理特点选择药物,并在给药过程中加强监护和用药指导。
3.2 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
随着感染性疾病的不断增多,新药特药的不断涌现,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的药物之一。该结论在本次研究当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39例药品毒副反应报告中,抗微生物药引起药品毒副反应共15例,占全部药品毒副反应例数的38.46%,居各类药物首位,这与目前抗微生物药广泛使用和滥用密切相关,抗微生物药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由于抗微生物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微生物药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①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②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③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毒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不可滥用。④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见,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其滥用,减少其耐药性的发生,降低药品毒副反应发生的机会,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3.3 正确使用中药制剂
从本次研究结果当中我们发现,39例药品毒副反应中有8例为中药制剂,占总例数的19.84%,而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的愈趋广泛也使得中药不良反应呈现出上升趋势。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品种来源的混淆、药物加工炮制因素、药物配伍因素、药物的制剂与剂型、个体差异因素、假冒伪劣产品引起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因此,避免中药毒副反应的发生应从源头抓起,从药品的生产、销售、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建立中药安全信息预警机制和控制处理机制,加强对各类中药制剂的检测。临床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常用中药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的、客观的判定中药的毒副反应,积极的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中药的毒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
3.4 静脉给药较易发生毒副反应
由于不少官兵缺乏对医药知识和疾病的正确认识,总觉得静脉输液疗效好,见效快。所以不论大病小病,都主动要求静脉给药,这样一来,不仅加重了自身静脉血管的压力和刺激性,也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幅度的增加。39例药品毒副反应中有31例为静脉给药,占总例数的79.49%,这与静脉滴注药物的配制、药物浓度、稀释液的PH值、温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年龄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医疗单位要给基层官兵普及药品常识,改善不科学的用药观念,提高官兵对药品毒副反应的正确认识,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特别是门诊给药患者。
[1]覃正碧,向继洲,卢祖洵,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其实施探讨[J].中国药房,2007,7(29):2297-2302.
[2]华伟芳.我院285例药品不良反应综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1): 111.
[3]肖顺林,罗宏丽,冯碧敏.240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1(1):67-69.
[4]王绍杰.本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实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7):146-147.
[5]罗贤海.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业,2012,21(8):7.
[6]李宁,王群.药品临床安全使用与缺陷风险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6(3):620-623.
[7]Fuda C,Suvorov M.Shared functional attributes between themecA gene product of Staphylococcus sciuri and penicill in binding protein 2a of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Biochemistry,2012,46(27): 8050-8057.
R47
A
1672-5654(2014)11(c)-0040-02
2014-09-20)
吴晓英,女,湖南沅江人,本科,主管药师,主要研究药物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