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中医院(454950)魏碧波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3月~2018年3月接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男患35例,女患18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2.7±6.8)岁,病程3.7~8.6年,平均病程(5.6±1.8)年,中药医组:男患36例,女患17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3.4±6.5)岁,病程3.8~8.4年,平均病程(5.5±1.9)年。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表现为胃脘疼痛、胃胀、消化不良、嗳气,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灰白或黄色,胃黏膜有皱壁,黏膜下血管分枝清晰能见。中医辨证为肝脾虚弱,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五肽胃泌素注射液治疗(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50416)选择皮下注射,每日1次,3周后改为隔日一次,4周后改为每周二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中药组选择半夏泻心汤加减应用治疗。半夏10g,干姜10g,黄连3g,黄芩10g,党参10g,三七10g,焦白术5g,积实5g,甘草3g,莪术5g,蒲公英5g,大红枣5颗,将三七打磨成粉,混合煎水服用,每日2次,1个月为一疗程。对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白芍,烧心者加左金丸,胃酸过重者加川贝母、乌贼骨;胃火旺盛者去干姜加蒲公英;对阴虚者加麦冬、石斛;食欲不振者加山楂、山药、麦芽;肝胃气滞加紫苏梗,柴胡;脾虚者加茯苓、白术;胃寒者加花椒、吴茱萸,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禁烟酒,治疗1~3个月行胃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及疗效标准》判定疗效,痊愈:通过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恢复正常,无萎缩,症状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显效: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90%恢复正常,基本无萎缩,症状基本消失;有效:胃黏膜组织80%恢复正常,萎缩有改善,症状部分消失;无效:胃黏膜组织未改善,症状无减缓,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贫血、胃溃疡、胃酸。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处理软件SPSS17.00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中药组治疗有效率为96.23%,而对照组为86.79%,中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并发症不良率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中药组并发症不良率为1.89%,对照组为11.32%,中药组并发症不良率低于对照组(P<0.05)。
中医辨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痞满”、“胃痞”等范畴[1],外邪入侵,内伤饮食情志,造成脾虚胃热,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寒热瘀结。治疗讲究脾胃调和,祛湿除寒、升清降浊。半夏泻心汤源自古方《伤寒杂病论》,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对治疗寒热交错,舌苔腻黄,胃脘胀痛有对症之效。由半夏、干姜、黄芩、党参、黄连、积实等中药合剂,以半夏、干姜为君药[2],祛湿散寒,降逆止呕、散结除痞;黄连清热泻火,党参、黄芩性温,健脾益气、温和调味;蒲公英清热燥湿,软坚散结,积实能益气消滞;莪术、三七、延胡索活血通络,化瘀生新,多种药物煎水服用,可升清降浊,平调寒热,协调阴阳,清热燥湿,对萎缩性胃炎有较好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可促进胃动力,加强胃蠕动,另外对幽门螺杆菌有灭菌效果,有助于肠胃杀菌,促进肠道排泄,减少自由基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本次通过对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用药观察,中药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均优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采取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应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降低治疗中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