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东方医院(471000)沈婷婷 张洁 贾安娜 韩银霞
1.1 基础信息 此次研究抽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的PICC原位换管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依据护理方法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患者各25例。研究组中,男女分别为15例、10例,年龄为21~65岁,中位年龄(42.33±7.94)岁。参照组中,男女分别为17例、8例,年龄为20~68岁,中位年龄(43.16±8.1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比较,组间差异呈P>0.05,可以比较。
1.2 具体流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PICC原位换管,首先将物品充分准备,即1套PICC导管、1套塞丁格穿刺套件、一次性PICC穿刺护理包,同时还包括3套无菌无粉手套、20ml和1ml注射器、利多卡因、盐水、肝素钠和肝素帽,透明敷贴以及无菌纱布。
操作前需获取家属同意,并让其将同意书签署。之后对患者的原置管长度进行探查,并对上臂围重新测量。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同时将置管侧的衣袖脱出,让其与躯体成90度。充分显露穿刺局部,在此期间患者需获取患者的配合度。待上述操作完成后将原来敷料去除,并将PICC穿刺包打开,手套佩戴好后利用酒精棉球对穿刺点中心进行消毒,共计3次,之后利用碘伏棉球对上述部位再次消毒。若直径超过20cm利用碘伏棉球对导管体外正面和反面进行消毒,共计2次。将原有PICC导管拔出,并利用无菌剪刀将导管剪断[1]。将无菌手套予以更换,消毒穿刺点,方法与上述雷同,将范围扩大至肩部和手腕,将无菌巾铺好后将手套脱去,穿好无菌手术衣和佩戴无菌手套,助手将PICC管和塞丁格套件打开,利用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预冲,同时抽取2ml的利多卡因。经预留管将导丝在血管内送入,体外剩余10cm后将原有导管撤出。予以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予以研究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详情流程包括:①感染的预防。在置管期间,需验证过遵守无菌流程,防止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此同时需加强原导管和穿刺点的消毒工作,剪断导管后需重新佩戴手套,并且再次消毒。若消毒不当,会致使皮肤血管有病菌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诸多不良反应发生率。②换管的护理。置入导丝和将原导管撤除后要确保轻柔的动作,与此同时,导管撤除穿刺点外需对该处的导丝加以固定,之后慢慢将导管撤除,避免一同带出导丝提升换管失败率。此外,体内不得送入过多的导丝,需对其范围合理控制,同时不得将导丝全部误入体内,避免发生严重后果[2]。③再次滑脱的护理。要想避免发生导管滑出,临床需予以思乐扣,若发生部分导管脱出,需对其实施消毒和固定,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④导管的维护。完成置管后需对患者普及维护知识,告知患者导管置入的长度、具体换药时间和维护时间,一旦发生导管抓痕和渗透需及时处理。
1.3 指标的判定 对研究组、参照组患者的原位换管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统计。满意度结果包含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 数据统计 数据以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予以卡方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1 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后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比对护理满意度,研究组92%高于参照组的56%,P<0.05。
2.2 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后的置管成功率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比对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研究组96%高于参照组60%,与此同时研究组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4%)比参照组(32%)降低更为显著,P<0.05。
此次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组,置管成功率96%高于常规护理的60%,非计划拔管发生率4%低于常规护理的32%,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此外,从患者满意度结果来看,研究组92%高于参照组的56%,上述结果充分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可行性和价值。
综上总结,PICC原位换管具有诸多优势,在此期间实施护理措施不仅对静脉予以保护,同时可以将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显著降低,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