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梁田,梅发光, 王忠良, 李家岭
病例报告
运用Crusade双腔微导管协助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一例
张庆,梁田,梅发光, 王忠良, 李家岭
患者,女,61岁,因“反复胸闷痛15年,加重半个月余”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 2型糖尿病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患者于2017-03-28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中见:前降支(LAD) 中段80%~90%狭窄,远段90%狭窄,回旋支(LCX)近中段100%闭塞,远段可见右冠脉(RCA);近段不规则,中远段60%狭窄。患者三支病变(图1A~1C),与患者家属沟通,建议可考虑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表示拒绝,并要求行冠脉介入治疗术(PCI)。考虑患者存在闭塞病变,且闭塞时间无法确定,拟先尝试开通闭塞病变。将6F EBU3.5GC送至左冠脉开口,将0.014 RunthrouhgNS导丝送至LAD远段,将Filder导丝送至LCX闭塞处,尝试通过闭塞处,不能顺利通过。更换0.015 PILOT50导丝,导丝缓慢前行通过闭塞处,复查造影,导丝不在真腔(图1D)。沿PILOT50导丝送入Crusade双腔微导管至闭塞处,同时沿微导管送入一0.014 PILOT50导丝,导丝沿微导管侧孔缓慢通过闭塞处至LCX远段(图1E)。延长导丝撤出双腔微导管,送入2.0×15 mm Maverick球囊通过闭塞处,10 atm扩张,复查造影,LCX中远段弥漫性长病变,依次串联置入2.5 mm×33 mm、3.0 mm ×33 mm火鹰支架,10~16atm扩张。再送入3.25 mm×12 mm Quantum Maverick高压球囊,8~10 atm扩张。术毕造影,支架扩张满意(图1F),TIMI血流Ⅲ级。
图1 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图
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病变是目前PCI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在手术过程当中,常常需借助微导管改善导丝的操控性,提高导丝的支撑力、通过性以及快速交换导丝。从经典的微导管(Finecross)到螺旋穿透微导管(Tornus),再到扩张微导管(Corsair),满足了不同病变类型介入治疗。但是上述微导管均为单腔结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尚存有明显不足。Crusade微导管是由日本KANEKA公司研发的双腔结构微导管,双腔微导管有2个孔腔:1个端孔,是快速交换结构腔(RX);另1个侧孔,是同轴芯(OTW over-the-wire)结构。孔内可使用直径≤0.36 mm的冠状动脉导丝。端孔的导丝可以稳定微导管,侧孔可以送入另1根冠脉导丝,从侧孔出来的冠脉导丝可以指向不同的方向,有利于寻找分支或断端。双腔微导管的头端有2个不透X线的标志(marker),侧孔位于2个标志之间。侧孔距头端6.5 mm,尖端最小直径为0.43 mm,双腔微导管头端最大直径处约为2.3 Fr(0.77 mm)。
Crusade双腔微导管的设计初衷,就是用来提高病变边支导丝的通过性,尤其是协助导丝穿过理想支架网眼进入分支血管,同时有效避免导丝的缠绕、打结。近年来,Crusade导管越来越多地被用于CTO病变的介入治疗。应用平行导丝技术或多导丝技术时,Crusade导管RX的存在,可以保证病变近端平行导丝的同轴性,OTW管腔帮助控制导丝的角度,减少第二根导丝造成的额外血管损伤,也便于快速交换导丝,导丝在双管腔的支撑下操控性和支撑力均获得明显提高;导管头端的侧孔在放射线下有明显标记,有助于OTW腔内导丝的精确定位。该病例微导管操作与常规微导管操作有以下不同:(1)双腔微导管多用于提高分支导丝通过性,一般OTW腔导丝多送至主支远段,然后回撤进入分支,本病例通过OTW腔导丝寻找真腔,导丝缓慢前行通过闭塞处。(2)双腔微导管在CTO中运用,RX腔导丝多进入闭塞近段分支,本病例以进入假腔导丝为支撑。(3)术中出现导丝进入假腔,沿RX送入双腔微导管,微导管头端封闭假腔入口,OTW导丝避免再次进入假腔,顺利通过闭塞段,最终完成介入治疗。
2017-05-02)
(编辑:曹洪红)
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中医院 心内科
张庆 主治医生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研究 Email: fine8110@163.com 通讯作者:梁田 Email:912539286@qq.com
R541
A
1000-3614(2017)12-1232-01
10.3969/j.issn.1000-3614.2017. 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