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450000)李丹丹 王玲玲
小儿呼吸性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类型,而且患儿年龄小、机体免疫力低,预后效果差、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和患儿家属的心理情绪,这无疑对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的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院选择82例小儿呼吸性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综合性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的82例小儿呼吸性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确诊为小儿呼吸性衰竭,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为41例。其中,A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为(7.6±1.7)岁,重症肺炎16例,异物堵塞气管8例,过敏7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6例,溺水4例;B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为(7.9±1.4)岁,重症肺炎18例,异物堵塞气管8例,过敏6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6例,溺水3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应用常规护理。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定时对患儿呼吸道进行检查,保持患儿头部处于后仰状态、拉直气道,清理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以防堵塞。应用吸氧和无创正压通气,注意检查患儿呼吸管道中面罩、导管等装置情况,定期进行更换。密切关注患儿的神态表情和行为举止,科学合理设置呼吸参数,予以患儿用药和输液,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卫生。
B组:在A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第一,加强和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交流。积极主动地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保持语气的轻柔舒缓,针对患儿家属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和解释,减轻患儿家属的精神压力,不断予以患儿鼓励和支持,以亲切温和的笑容、讲故事等形式分散患儿注意力。第二,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白天注意通风透气,晚上关好门窗防止患儿着凉,保持病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适当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严格控制外界人员进入病房时间次数和时间。第三,做好患儿基础护理工作。调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遵照医嘱配药和输液,科学配备和注射蛋白质和维生素,尽量以流质食物为主。
1.3 评价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随访患儿家属,包括护理人员穿刺技术、沟通交流、护理服务、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输液巡视、呼叫回应等,总分为100分,以>85分表示非常满意,70~84分表示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经过护理后,B组护理满意度(97.6%)明显高于A组(85.3%);B组并发症发生率(7.3%)明显低于A组(26.8%),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综合性护理是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将护理程序予以系统化,通过护理服务、护理态度、护理技能等全方位的护理内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在重症监护的小儿呼吸性衰竭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性护理,一是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包括对患儿的呼吸状态护理,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系统通畅,定时调整患儿体位清理分泌物和使用呼吸机等外界呼吸提高患儿的呼吸质量;二是做好患儿的营养护理,通过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的摄入,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加快患儿的预后恢复;三是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针对家长向其详细说明小儿呼吸性衰竭的病理机制和注意事项,缓解家长的紧张和忧虑情绪,针对患儿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和微笑、鼓励等方式,减少患儿的痛苦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3]。在上述研究结果中发现,经过护理后,应用综合性护理相较于应用常规护理,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综上所述,将综合性护理应用于重症监护小儿呼吸性衰竭患儿预后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患儿治疗质量,并且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