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A(CsA)浓度监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2-12 00:19:44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464000熊文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20期
关键词:环孢素每千克障碍性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464000)熊文艳

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骨髓造血功能衰减和全血细胞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使患者贫血或出血,甚至并发感染、死亡。为进一步探讨环孢素A(CsA)浓度监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应用价值,以下将展开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共收治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全部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43.34±10.21)岁。60例患者均在接受治疗前接受血常规、骨髓活检等检查项目,且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病症,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都采用环孢素与其他药物联合的免疫治疗。其中,环孢素的使用剂量以每天每千克体重5~10毫克为标准,并于早晚口服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血压变化进行实施观察,并对其肝功能和肾功能全面监测。其他药物选择雄激素,服用剂量以每天每千克体重0.2毫克为标准,同样早晚口服接受治疗[1]。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监测环孢素的血药浓度,以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为主,对其血压浓度进行测定。

1.3 评价指标 系统分析患者临床疗效、环孢素剂量和机体内血药浓度、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描述,行X2检验,将P<0.05作为数值判定标准,证明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血药浓度监测次数和临床疗效分析60例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均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治愈患者9例,病情缓解患者18例,无效3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5%。接受血药浓度监测次数不超过3次患者治疗有效率(41.94%)比监测次数超过3次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2.41%)低(P<0.05)。

2.2 环孢素剂量和机体内血药浓度分析 在环孢素剂量标准为每天每千克体重5~10毫克的情况下,24例患者血清环孢素的浓度为100~300ng/mL。而有6例患者反应相对敏感,在环孢素剂量标准为每天每千克体重3~5毫克的情况下,其血清环孢素的浓度能够达到100~300ng/mL。30例患者反应并不敏感,而在环孢素剂量标准为每天每千克体重8~10毫克的情况下,其血清环孢素的浓度才会达到100~300ng/mL。

2.3 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 在血清环孢素浓度为200~300ng/mL的患者当中,肝功能受损患者有3例,肾功能损伤患者有12例,且有3例患者同时发生肝肾功能损伤。针对这一情况,对使用药物剂量进行调整,保证环孢素的血药浓度控制在特定范围,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环孢素属于环化多肽,是强力免疫抑制剂的一种类型。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将环孢素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临床治疗有效率超过60%,特别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对环孢素A药理作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到,环孢素能够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紊乱的情况加以改善,使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不断增强,确保人体机能实现免疫平衡目标,且骨髓的造血功能得以恢复[2]。但需要注意的是,环孢素的亲脂性特征明显,而且会受机体内部外排机制影响,所以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不高,甚至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性差异。除此之外,环孢素血药浓度也会受到其他治疗药物影响,若结合经验对用药剂量进行确定,无法保证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此,要想不断增强环孢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尽量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就必须对环孢素血药浓度进行定期地监测。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环孢素代谢药动学的个体性差异显著,且患者对于环孢素的敏感程度与耐受性均有所不同。与此同时,长时间服用环孢素,还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需适当调整服药的剂量,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环孢素浓度的监测作用十分关键。需结合血药浓度存在的个体化差异,确保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上,尽可能规避不良反应的出现。

猜你喜欢
环孢素每千克障碍性
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HPLC法测定环孢素胶囊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卖 葱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8:04
雄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为什么赔了
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2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6例治疗效果观察
一种新型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大鼠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