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摘 要:当前新课改要求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主动探究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为诉求,以互动教学为主实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在提问的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教师的提问内容与方式也应当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与针对性,并因材施教。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在问题层次性与目的性上仍有不足,师生互动的形式也有所缺陷,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相当重要,本文也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进步。
关键词:高中数学;提问;师生互动;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何提升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提问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开放性原则、目的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教师应当运用适当的提问方式与态度,把握住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并增加课堂的有趣感,提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并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课堂提问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开放性原则
相比较于封闭式提问,开放性提问的原则是在提问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开放性原则通常会有多个答案,在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时,不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或者答案,往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传统的封闭性教育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更有利于师生互动与数学思维的养成。
(二)遵循目的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问题时,应当有具体的目的与针对性,而部分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通常以“这道题这么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回答的?”这样否定或肯定的问题并没有具体的目的性,教师只是习惯性想知道学生们是否能判断问题的解题思路对不对,却没有对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行激发,无法进行良性的师生互动,极大限制了数学教学效率。
(三)层次性原则
高中数学课堂同样要遵循提问的层次性,也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个问题有多个层次,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优等生进行提问,对于较为浅显容易理解的问题可以向学困生进行提问。
案例1:比如在学习“数列”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问题如下:2和7之间存在n个数,n的数值是多少,数列组成2和7在内的以2为首的等差数列;在上一问中所组成的等差数列16项和是56,则n数值是什么。通过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提问,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二、提问策略的有效运用
(一)提问方式与态度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师的提问态度与形式将决定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与主动性。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维持较好的仪容仪表,在提问问题时要保持从容轻松与微笑,以免学生回答问题时紧张而无法回答问题,从而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而教师如果在提问过程中比较严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考虑回答的是否正确,存在多重顾虑,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不愿回答问题。教师也应当注意,学生回答错误问题时,应该注意与学生沟通的态度与方式,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犹豫或“卡壳”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注重提问的趣味性
笔者调查100名学生,发现其中数学严重偏科的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枯燥泛味的,这一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或枯燥,没有营造出一个愉悦宽松的氛围。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和互动来营造出比较轻松的氛围,避免学生回答问题时因为过于紧张而无法回答。
案例2:在学习“概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中通过一些随机的事件与游戏来进行,比如摇骰子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在师生互动之间将题目的答案找到。
(三)对问题的广度、深度与梯度的把控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应当讲究因材施教。教师提问的问题要面对所有学生,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合理差异,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提问应当注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从而保证问题的层次性,适应课堂中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3: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课中,教师提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出几个平面?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三种情况,即相交直线、平行直线与重合直线。学生需要在不同情况下考虑问题的情况,从而做出具体的分析,从而对不同个体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扩展,并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应该体现出层次性与梯度。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合理规划,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设定不同类型的问题,经过正确的引导来实现学生思维的提升,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案例4:教师提问:抛出一枚硬币一千次,在第999次出现正面的概率是多少。这道题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也很難回答,这证明学生尚未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能正确解答。这种问题的出现体现在教师在布置问题时忽略了习题的规划,只有对问题进行分层,才能考察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四)提问的交流性与交流方法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同时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布置问题在课后让学生共同学习,并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实现对流。
案例5:甲乙两条船停靠在相同问那只,在某一天的任意时间到达。甲轮船停靠时间三小时,乙轮船停靠时间五小时,当这两艘串同时到达,求问一条船得不到停靠位置的概率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于学困生来说很难,而学优生则能答出。教室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习题,让学困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再由学优生来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对提问进行合理的控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气氛,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安晓清. 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提问[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7,87(29):292-293.
[2] 胡如军. 试论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J]. 考试周刊,2017,86(96):48-49.
[3] 黄真. 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问答活动的组成[J]. 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7,75(1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