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元
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25
我们对大学的美好期待,不仅仅是大学几年的欢乐时光,还希望我们能够在校园里谈一场浪漫的校园恋爱。恋爱已经成为了大学里面的一个课程,可近年来患艾滋病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多,年增长率居高不下,艾滋病让本来前途无量的大学生丧失希望、悔恨终生,笔者对此深感忧虑,故就大学生艾滋病的高发原因及预防做一定分析阐述。
艾滋病又名HIV,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根据血清分型,HIV可分为Ⅰ型(HIV-1)和Ⅱ型(HIV-2)。HIV主要侵犯的是T淋巴细胞,引起人细胞免疫严重受损,继而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恶性肿瘤等。传播途径有3种:一是危险性行为,所谓危险性行为,意指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去保护措施即不使用安全套直接有体液交换的性行为,因其集合了精液、阴道分泌液(性行为)及血液(伤口)等多重感染的可能,故为目前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占比最高;二是血液及血制品(例如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三是母婴垂直感染(包括胎盘、分娩时和哺乳传播)。在去年9月份公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艾滋病人数统计中显示,中国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40104例,其中性传播占93.1%,这些人数中,男生居多。在2017年6月的统计中,北京59所高校患艾滋病人数为722例,男生占了98.48%。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艾滋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伴随手机的高度普及,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发达,手机摇一摇,微信聊一聊,一次轻率而“方便”的性行为,暗藏感染HIV的巨大风险。近两年每年有3000多例的学生感染。
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到大城市上学或者第一次远离家乡上大学,在中学阶段时较重的学业和老师家长的压力能帮助抵御诱惑,到了大学阶段没有了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加上学业压力相对较轻,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某些大学生由于金钱诱惑成为性工作者;某些大学生追求刺激加上别人蛊惑,在好奇之下产生男男性行为;某些大学生受到不法分子的影响产生吸毒的不良行为。大学生不能抵御外界各种诱惑成了大学生易感艾滋病的重要原因。
性知识的缺失也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教育中,性知识和性教育如同雷区,父母对于性知识通常采取避而不谈,顺其自然的做法,认为其长大之后自然会明白,中小学时学校性教育更是缺失,连早恋都讳莫如深。同时,很多大学校园对性教育工作不重视,对于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重视,片面的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应自己懂得性知识。学生们只能从网上、不良书籍上获取片面的性知识,甚至获得一些有一定误导性的性知识,最终结果就是系统的、正确的性教育、性知识在一些大学生中缺失,导致对基本的性知识不了解,加大了大学生感染艾滋的风险
大学生属于性活跃群体,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开放,并懂得一定性知识,对艾滋病的预防也有一定了解,但正确防护和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却不强,即没有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正确的性行为,只知道理论而不懂得如何在性行为的实践中做好防护,预防艾滋病的感染,造成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控的“知行分离”的结果
预防大学生艾滋病的感染应加强高校性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高校开展性教育特别是艾滋病健康教育时应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不能让部分同学产生艾滋病离自身较远或只想应付交差的思想。要尽力确保每一位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学生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国人的观念虽然已经开放了不少,但是获得艾滋病的知识少,很多人对它的传播途径并不了解,没有采取相关措施,直到发生了危险后才后悔莫及。目前国内的高校都会开展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讲座,一般军训期间就是最好的宣传时期,一是大学生刚进入学校提前打预防针,二是以后难得有这样聚集起来的机会。开展专家宣讲、知识问答、主题班会、有奖竞猜、艾滋病主题活动月、艾滋病人关爱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达到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取得应有的效果,减少大学生艾滋病的感染率。
在大学期间,第一种传播途径比较行得通,毕竟大学是一个开放式的大环境,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能遇见。很多同学对“性行为”看得也比较开,再加上身边没有人约束,自己也没有什么安全措施。对对方的身体状况不了解的话,有染上艾滋病的可能。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性行为”,该具备的安全措施一定要具备。
大学生应洁身自好,正己立身,自爱自尊,遵守性道德,建设精神文明、树立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学生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婚前性行为是艾滋病得以迅速传播的原由之一。意外失足而产生卖淫、嫖娼行为的大学生或有多个性接触者的大学生应立即停止这种导致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以免感染艾滋病而葬送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大学生应学会正确的预防措施并主动做好预防措施如带安全套等,若意外发生了危险性行为怀疑自身有染上HIV的风险尽可能在24小时后吃HIV阻断药来防止患上HIV,目前HIV阻断药成功率很高,失败的几率仅为0.05%,能极大的减小患病概率。同时若有性病定一要及早治疗,以减小艾滋病的传染风险。
吸毒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吸毒会危害人的生命,影响大学生的家庭乃至社会,并有容易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尤其是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最大,应避免与他们共用注射器或使用新的注射器来减小感染艾滋的风险。说到底,大学生应恪守底线,不受不良分子的诱惑,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首先我们应先明确一点:权威的研究已经表明日常行为,如握手、咳嗽或打喷嚏、昆虫叮咬、一般的身体接触、拥抱或礼节性接吻、饮水或食物、共用茶具、餐具、共用卫生设施、游泳池、工作场所或学校的接触、共用电话等,都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因此我们不应因惧怕感染上艾滋病而害怕或拒绝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交往,视他们为洪水猛兽,而是应该平等相待不差别对待。大学生艾滋病患者属于抑郁症的易患人群,他们患病前都是充满未来,前途无量的大学生。患病后很多患者感觉自己与同龄人之间有隔阂,受到社会其他人的歧视,不敢与正常人接触,认为自己是异类,很多患者都长期处于情绪低落,极度孤独的状态甚至有抑郁和自杀倾向。我们应该懂得大学生艾滋病患者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们应该关爱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不是在他们身处不幸时歧视他们,孤立他们。与大学生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和谐相处能防止大学生艾滋病患者心理变态与畸形,是防止患者出现恶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重要手段,是进行艾滋病防护和治疗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措施。
总之,艾滋病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只要我们能掌握艾滋病的常见知识,做好预防工作,自尊自爱,同时对不幸感染上艾滋病的大学生关心爱护、平等对待、不歧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艾滋病一定会远离我们的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