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0)
精神病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问题,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若不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就会导致其出现潜逃、走失、自伤、自杀、伤人、杀人、纵火、破坏公物等严重危害社会和自身身体健康的现象,存在着诸多安全方面的隐患[1-2]。为帮助此类患者减少安全隐患问题,需要医院为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安全问题的防范工作。现将本院对此类患者进行的安全问题的防范和护理方面工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156例精神疾病患者位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存在着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均为首次接受精神疾病治疗的患者,并且对于自身的疾病拥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较为严重的智力和意识方面的障碍者;身体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妊娠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综合护理组:男40例,女38例;年龄23~68岁,平均(45.11±1.32)岁。常规护理组:男37例,女41例;年龄24~67岁,平均(45.02±1.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根据患者经常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调研,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综合护理组:(1)护理安全小组的建立。以护士长为小组组长,以精神科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对本院以往护理工作中已存在或者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查找安全隐患,结合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并将其有效落实。(2)外出潜逃问题的防范。加强对精神科的设施管理,加固隔离段的安全门以及病房门窗,防止患者外出潜逃。同时为了保证患者以及他人的生命安全,需要对患者进行24 h的隐形监控,防患于未然。(3)自伤自杀问题的防范。结合患者的病情,适量增加药物的剂量,当患者出现了发病征兆之后,及时为患者服用药物,帮助患者保持镇静。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给予言语和行动上的鼓励,指导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防止产生自伤、自杀的倾向。比如指导患者通过阅读、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等方式,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自伤自杀的概率。(4)坠床跌倒问题的防范。降低床位的高度,还可以帮助患者专门设计活动区域地板铺设的样式,从而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1.3指标评价 患者接受护理期间出现的安全隐患类型;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态的改善情况: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方面进行评分,其中焦虑量评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而抑郁量评分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患者评分越低,越表明患者的精神问题得到显著的改善。
2.1安全隐患的类型 156例患者中,有148例患者受到了安全隐患问题的影响,其中外出潜逃50例(33.78%)、自伤自杀44例(29.73%)、坠床30例(20.27%)、跌倒24例(16.22%)。
2.2焦虑量表评分 综合护理组:护理前为(56.88±4.12)分,护理后为(25.15±2.06)分;常规护理组:护理前为(56.45±4.39)分,护理后为(36.47±3.69)分。两组护理后评分均有大幅降低(P<0.01),但综合护理组降低幅度大于常规护理组(P<0.01)。
2.3抑郁量表评分 综合护理组:护理前为(52.15±4.03)分,护理后为(22.66±2.08)分;常规护理组:护理前为(52.23±4.01)分,护理后为(33.19±3.22)分。两组护理后评分均有大幅降低(P<0.01),但综合护理组降低幅度大于常规护理组(P<0.01)。
相较于其他科室,精神科对患者护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要协助医疗,还要防范患者外出潜逃、自伤自杀、坠床、跌倒等安全隐患。因此,为了帮助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期间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出现,提升精神科的护理质量,同时为了避免患者及其其他人身心健康受到伤害,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疾病问题的改善过程中,需要就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本研究通过组建护理安全小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获取更多的处置经验,同时也提高了精神科安全管理的质量,使安全管理措施逐渐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对的方向发展,从而切实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优质服务,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管理措施[3]。结果表明,综合护理组的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降低幅度均大于常规护理组。
综上所述,对精神科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减少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