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李向梅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接收的88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47~70岁,平均(60.25±5.33)岁;疾病包括:32例颅内动脉瘤,12例颅内动脉狭窄。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8~72岁,平均(61.04±4.97)岁;疾病包括:33例颅内动脉瘤,11例颅内动脉狭窄。排除存在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伴有精神疾病者。经核实,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前者基础上联合介入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出于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与对手术的紧张情绪,易诱发心绞痛及冠状动脉异常收缩等情况。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通过积极沟通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若发现患者存在不良心理情绪要予以疏导,同时在沟通过程中可告知患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介绍操作流程,以提升患者的认知度、信心。
1.2.2 术中护理 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使其能够保持在舒适状态。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表情与神态,可采用按摩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不安情绪。由于在置入颅内血管支架期间易出现低血压及心脏骤停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加强该阶段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并配合医师抢救。
1.2.3 术后护理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桡动脉压会有明显下降,护理人员在将鞘管拔出后要立即压迫穿刺点,防止静脉回流等异常情况的发生。此外,根据患者手指活动进行包扎,加强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若发现渗血则及时进行加压包扎。
1.2.4 并发症护理 ①由于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脑血管痉挛,故在治疗期间要加强对患者瞳孔及意识的观察,一旦出现脑血管痉挛并发症,要立即暂停手术并采取针对处理。②制动穿刺中,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温度、颜色及搏动情况,发现异常后需及时调节包扎的松紧度,同时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③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度、测量血量,以此作为支架选择的依据,防止脑灌注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测,如果发生恶心、呕吐及昏迷等情况,护理人员要立即告知意识采取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自行拟定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护理调查问卷采用百分制,得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得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经问卷调查分析,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仅发生1例穿刺部位出血,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27%(1/44)。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灌注综合征,2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穿刺部位出血,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8/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病的主要方法,其是通过止血处理患者的出血部位,将血肿消除后扩大血脉血管,并以此作为基础改善血供状况[1]。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介入治疗期间,护理工作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对脑血管患者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介入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法,它是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予以患者全方面的护理干预,从而落实各个护理环节[2],使患者能够获得更细致、更全面护理干预的同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方案,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介入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获得更优质护理干预的同时,提高其护理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术中行介入护理,能够在提高患者满意率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