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4)徐迎莉 禹彩霞
1.1 临床资料 纳入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纳入时间是2017年4月~2018年3月,按机械通气治疗方式不同分成有创组、无创组。有创组患者共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龄为49~71岁,平均年龄为(59.64±6.34)岁;病程是4~15年,平均病程是(10.64±2.15)年;无创组患者共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为48~71岁,平均年龄为(59.76±6.15)岁;病程是4~14年,平均病程是(10.77±2.06)年;两组病程、性别分布、年龄等对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同质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经肺部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以及体征、临床症状分析等综合诊断为肺结核并呼吸衰竭;存在明显躁动不安表现,且自主呼吸微弱,气道内有大量分泌物;病历资料比较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脑血管病变等病症;因面部畸形等无法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解痉、抗感染、祛痰等常规治疗,根据其病情调节吸氧浓度、同步间歇性强制通气潮气量、压力支持通气水平等;在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影明显吸收时,可视为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
无创组使用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应拔出气管导管,改用经鼻面罩双水平通气,保持半卧位,以三角头带固定面罩,松紧适宜,依据其呼吸情况调节其压力支持通气、吸入氧浓度等参数,直至呼吸频率<28次/min、动脉血氧分压在65~90mmHg之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在45~60mmHg之间,加用3~5cmH2O的呼气末正压,减少内源性呼吸末正压所致吸气功能耗损增加。根据病人病情好转情况,则降低压力支持通气水平,直至患者能稳定自主呼吸。
有创组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即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经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方式治疗,将同步间歇性强制通气频率降低到5次/min,随后将压力支持通气降低到5~7cmH2O,而上述数据应保持4h方能脱机拔管。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咳嗽、呼吸、祛痰等主观症状变化,结合各项生命体征与脱机情况等客观指标,评估其治疗效果;其中,经4h治疗后气促症状消失,呼吸肌运动减少、呼吸频率日趋正常,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则为无效;记录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统计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例)行X2检验,统计学差异则表示为P<0.05。
2.1 观察两组患者的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治疗有效率 无创组患者的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治疗有效率93.75%,高于有创组的77.08%(P<0.05)。
2.2 观察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两组患者均48例:无创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12.46±2.84)d,短于有创组的(21.97±3.18)d,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54,P=0.000)。
肺结核不但可破坏肺部血管、肺泡,影响肺部换气功能,还会改变支气管解剖结构,影响通气功能[1]。然而,机械通气治疗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率较高,应选择其他安全性更高的机械通气治疗方式[2]。当前,因医学技术持续增高,呼吸机性能持续优化,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疗法应用频率日益升高,该疗法作为经鼻面罩双水平通气治疗方式,是呼吸衰竭临床治疗的一项高效疗法。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方式可提供高水平吸气正压,在患者呼吸时,可自动调到较低水平呼吸正压,可满足患者对于呼吸形式、通气压力的需求,协助其克服气道阻滞力,增加肺泡通气,促使二氧化碳排出,改善肺内气体分布情况,促使肺泡氧弥散至血液内,减少无效腔气量,改善其肺部氧合能力。
结果提示:无创组患者的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治疗有效率较高,机械通气时间较短,可见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更佳,且能早期成功脱机,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