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王栋,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臧建成,朱跃良,李刚,秦泗河
(中国骨科医师协会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山西 太原 030001)
2019年10月24—27日,“一带一路肢体畸形残疾手术治疗与康复辅具国际论坛”在著名的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埃及、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内外代表3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由中国骨科医师协会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于10月25日下午召开的首届“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参加此次论坛的有150余位来自国内外各地的代表。与会专家就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等缺血性疾病的技术分享各自的经验,交流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成果。
糖尿病足是局部神经异常和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传统的外科治疗对周围神经和外周末梢血管病变无能为力,所以该病预后很差。横向骨搬移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的运用理论基础是组织牵拉再生理论的临床应用,通过骨的持续缓慢牵拉,肢体的末梢神经和末梢微小血管大量再生,从而实现了肢体神经营养的修复和微循环的重建。曲龙教授2001年率先报道了这项技术,在秦泗河、张永红、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李刚等肢体矫形重建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救治了大量濒临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的肢体和生命。然而这项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治疗过程中很多问题有待规范,为了探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和总结临床经验,更广泛的探究、分享、总结、传播该技术,造福更多的糖尿病足患者,在2019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骨科医师年会(CAOS2019)上,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正式成立。
此次论坛由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组长张永红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国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泗河教授致开幕词,并做了《激发骨骼意识和灵性的手术:“骨搬移”给临床医生的警示》的报告,回顾了骨搬移技术促进微循环重建的神奇效果及其意义,肯定了本届学组工作成绩的同时为本届论坛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秦教授的发言既对学组既往工作予以肯定,也对学组未来饱含期许,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技术讨论环节中,花奇凯教授的《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糖尿病足概览》和张定伟教授的《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量的临床病例印证了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足的疗效,引发参会代表强烈兴趣。参会专家的学习热情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在本届论坛上张永红教授作了《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历史、现状与前景》的报告。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横向骨搬移手术后第2~3天,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明显升高。术后3~5 d皮肤麻木、触痛觉有明显改善,静息痛减轻或者消失、皮肤温度明显升高;然后创面逐渐好转;20 d后血管造影可以检测到侧支微循环的建立。这充分表明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改善糖尿病足的神经病变;建立侧支微循环,使缺血肢体的血液灌注得到改善。
朱跃良教授在他的演讲中系统阐述了“纤微外科(Nanosurgery)”一词的定义及起源,横向骨搬移可以激活纤微血管(指血管直径为10-9m的新生血管)的再生。并以纤微外科的角度临床观察横向骨搬移技术及其对全身的影响。
花奇凯、朱跃良、张定伟,张永红的团队发现术后除了足部皮肤浅感觉和本体感觉好转外,还发现许多患者皮肤干燥明显好转,部分病人睡眠好转,白发变黑,还有1例糖尿病足病人长期的腹泻治疗后好转;2例病人的性功能出现改善。目前大约60%~70%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伤,它包括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多发神经根疾病和局灶性单神经病变。这些都是目前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如果横向骨搬移能够对这些疾患有帮助,将造福许许多多的此类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晚期并发症之一,常常合并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等严重内科疾患。在临床工作中,骨科、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血管外科、肾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创面团队等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一个严重糖尿病足的治疗。郭锦丽介绍了对于神经性糖尿病足多学科合作创面处理的经验和疗效,让与会者充分感受到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臧建成教授通过《糖尿病足的治疗,内科问题还是骨科问题》的报告再次引起了参会代表对糖尿病足综合治疗的思考,引发大家讨论是否可以成立糖尿病并发症多学科管理病房,各学科的专业医护人员共同管理,协作治疗,建立糖尿病多种并发症治疗体系,达到高效治疗的目的,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是否还有其它更加简化的激活血管神经变化的方法?湖南岳阳的曾纳新、张锡平团队汇报了《骨膜牵拉替代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初步研究》。他们用骨膜牵伸代替骨的横向搬移刺激血管神经再生,取得了有效的研究结果。手术操作简单化、微创化应该是技术层面今后的发展方向。论坛上学组展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中国糖尿病足患者数量众多,在临床研究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这也就意味着更有可能从临床循证医学中获得更多有力证据,分享更多符合循证医学证据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分析并改良现有临床治疗方法。临床多中心合作得到相对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以避免单一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临床实践中的不合理性,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更具广泛意义的临床指导。同时希望积累循证证据,建立缺血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制定缺血性疾病外科治疗的指南。
条件成熟时成立糖尿病并发症多学科管理病房,组建由骨科、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血管外科、肾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创面团队等各学科的专业医护人员共同管理、协作治疗、建立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系统治疗体系,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残率,提高生存率。
目前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手术方案还有很大的差别,治疗结果也不尽相同,严重并发症也时有发生。为此,学组已编写了《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专家共识》,希望能在现有的认识水平上尽可能总结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担负起促进学术交流、完善推广共识、服务临床医生、造福患者的任务。
中国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国际交流,期望把最先进的临床技术造福更多的患者。2019年6月,学组组长张永红教授应邀在俄罗斯库尔干Ilizarov中心访问研修同时在ILIZAROV READINGS 2019国际大会作了《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与临床》的学术报告,与来自俄罗斯联邦和世界各地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分享了我们在此领域所取得的经验,俄罗斯国家Ilizarov中心网站以及多家俄罗斯媒体都有相关的报道。此外,张永红、花奇凯、张定伟等在德国、英国、匈牙利等国进行了糖尿病足的专题演讲,引起了国外更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的医师申请来我国学习横向骨搬移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更需加强国际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动态,让技术更加微创,更加有效,从而服务更多的国内外患者。
带着临床问题去做基础研究,了解疾病过程的生理病理机制,例如力学刺激是如何转化为生物信号的,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是什么,通过何种机制建立侧支循环,血管与神经是如何相互发生作用,知名血管病变会发生什么变化等?基础研究的结果指导临床研究,如果基础研究已经清楚地知道这项技术的相关机制,是否可以研制药物来取代外科手术治疗,实现外科手术的内科治疗。结合基础研究发现、带着临床问题去做临床研究,无论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都会为我们带来极大价值。这不仅会得到国际国内专家的认可,更会推动临床实践工作不断进步。
在中国骨科医师协会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的推动下,相信这项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在临床实践中,造福更多的糖尿病足患者,同时节约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为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