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华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是教育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介绍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与示范性高职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现状并从院校匹配、专业选择、课程设置、行业支持等方面分析联合培养本科生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江西省;普通本科;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048-02
一、江西省普通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现状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引导职业教育实施成效从扩“量”到升“质”的发展。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与示范性高职联合培养本科生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4次提到人才的“联合培养”;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颁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还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联合培养的地域分布看,东部地区有河北省、广东省、江苏省、天津市;中部地区有安徽省、江西省;西部地区有重庆市、贵州省、四川省、广西自治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与影响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企业众多,技术更新速度快,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素质要求更高,联合培养试点省份有4个位于东部地区,这恰好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紧贴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1]。从2014年开始,江西省教育厅启动普通本科院校与示范性高职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试点工作,经过三批试点工作,目前有12所本科高校对接18所高职院校,在22个专业开展联合培养试点,年招生计划达1080多人,打通高职、本科衔接通道,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二、江西省普通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存在的问题
(一)联合培养本科生质量评估缺位
1.对应匹配高校的选择上存在问题
联合培养高校的数量参与度不高。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共有43所,目前仅有12所高校参与高等职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联合培养,参与度为27.9%。全省高职院校共有59所,目前参与高等职业联合培养的院校只有18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30.5%。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参与比例均未过半,可见我省联合办学的高校参与度还不高。
联合培养高校的選择面较窄,配对不均衡问题较突出。一方面,参与联合培养模式的省属重点高校比例较大,如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职院校中以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为主,尽管我省联合培养的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但拥有区域传统或鲜明产业特色专业群的高校数量较少,在参与联合培养的12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属综合性高校。此外,某些拥有与我省支柱产业或新兴技术产业相关优势专业的高校,尽管办学基础较好,却尚未进入联合培养的行列之中;另一方面,普通本科主导科研式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一定知识体系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与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理念相背离。在实际联合培养的管理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地以普通本科的传统教学经验为基础,这将导致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的配对不均衡,进而带来一定的质量忧虑。
2.联合培养的专业选择与普通本科特色关联性不强
江西省联合培养专业的开设大部分以“普通本科监督管理,高职院校进行教学”为模式,专业课程的选择和设置应以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为目的,在具有一定行业或产业特征的同时,也应该与本科高校的性质特色相对应。在联合培养的18所高职院校中,约11所为学科综合性质,其中有9所具有较明确的行业背景,而联合培养的22个专业中,约10个专业与普通本科的主导特色不相符合,如南昌工程学院联合江西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在18组联合培养的高校中,大约有9所两者的性质特色不相一致,比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与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理工大学与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井冈山大学与江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联合培养专业的选择还存在与普通本科主导特色的关联性问题。
3.联合课程体系存在“断层”
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关键在于专业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作为培养教学的基石,应兼顾学科理论与技能实践,不能偏向本科高校的学科理论导向教学,成为本科课程的“压缩版”[2],更不能片面地追求职业技能实训。江西省本科高职联合培养具有“本科高校招生,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专业课程的安排和设定往往比较模糊,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缺乏协调和融合,课程的衔接问题较明显。约有9组联合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匹配,如南昌工程学院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只在职业院校开设,而本科院校没有。
4.特色鲜明的优秀“双师”教师不足
由于普通本科与职业院校的办学性质和教学特色各不相同,在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学科理论课程一般由普通本科高校负责,应用实践课程主要由职业院校承担,无疑将导致课堂和教学的差异性。而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独立教学下,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因此,集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江西省教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较低,校办企业职工达671名,相比于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平台和机会较少,根据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本科专任教师28678名,职业专任教师只有1366名。教师队伍的理论基础、教学技艺、实践能力等与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培养教学策略不相适应,还不能为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本科人才目标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
(二)联合培养本科生运行机制不完善
1.政府宏观协调与支持力度不足
普通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衔接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管理和调控能够推动政策的实施,并协调好各方的权责关系。江西省在联合培养本科生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尚未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或规划规范准则,对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多为直接管理,且对联合培养高校的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和方向等的引导、协调力度不足,使近年来联合培养的发展较为缓慢。其次,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匀,对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联合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2.普通本科與高职院校缺乏有效沟通
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观念、性质和机制上存在差异,在联合培养实施中需兼顾两者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考量、课程体系设置、质量评估标准以及教学实施上需要两者进行长期的调整和规划,而非短期就能达成一致的认知。对于江西省联合培养初级阶段,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还不清晰,两者在知识理论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制度、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衔接还不紧密,缺乏沟通机制,使专业性理论教育与技术性实践教育脱轨,进而影响到教学资源的配置、学生课程的规划以及毕业就业或深造。
三、江西省普通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办学定位,落实办学机制
联合办学的目标是培养一批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非本科与高职办学理念的简单加总。高校应明确专业目标联合培养定位,准确定位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总体目标,在教学机制上,应注重本科与职业院校专业优势的识别以及兼顾两者专业特色,将本科高校理论知识教学与职业院校应用实践教学相衔接,优选与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新兴技术产业相关专业,按照省内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进行调整优化,制定优势互补、融合人才联合培养策略[3]。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目标与课程能力要高于一般高职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适应联合培养的目标,基础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专业课程以技术应用实践为主,最大化地满足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合理安排教学阶段、教学任务等,并进行教学监督管理。
(二)发展“双师型”师资团队
建立联合培养教师实训基地,加大对教师队伍进修、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补贴与福利待遇,同时进行绩效考核与奖励,双向提升教师能力与价值。推进教师互动机制,在各类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中,不断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本科、职业高校师资融合,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鼓励企业兼职教师与高校专职教师进行教师团队联合建设,促进教师技术生产与知识理论资深融合发展。创建有利条件进行高素质教师人才引进,进行学术性教师职称评价制度改革。
(三)完善质量评估机制建设,增加教学体制弹性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为主体评价标准,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各主体多元化评估机制,以联合培养生的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评价核心,结合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资源分配等,兼顾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考核,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同时,对教学工作进行统一协调评估管理,定期统计分析评估结果,并根据结果对教学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此外,科学把握市场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等及时调整联合培养专业的开设和教学方向,以学生为本,摒弃照本宣科,注重教学方式多元化,增加教学体制弹性[4]。
(四)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建立校校、校企三方资源共享体系
以德国联合培养“双元制”为启发,支持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办学模式,建立企业与高校双向交流机制与资源共享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三方产权界限,实行企业与对口高校合作方案,共同规划建设科研基地、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等。企业可以担负部分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发、教学工作,高校则进行专业知识理论的教学工作,以实现双方共同开发研究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建设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唐振华,贾俊礼,乔哲.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分析与策略改进[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32-36.
[2]唐琳,付达杰.本科高职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问题与改进[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4):35-38.
[3]丁以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项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41-42.
[4]莫恭胜.广西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5]马燕.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5.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