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思考与探索

2019-02-10 10:54李然
北方音乐 2019年23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低年级

李然

【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真分析了低年级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归纳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低年级;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次,我在做课前准备,一个学生到我身边问我“音乐老师,咱们今天是学唱歌还是听欣赏呀?”我告诉她今天是欣赏课--,她的小脸满是失望的表情。她说,“欣赏没意思,唱歌有意思!”我问她为什么,她没有回答,笑笑便跑了出去。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令我印象深刻,同时也让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呢?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材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的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课是重要的,回想以往的音乐欣赏课,学生们的热情真的不如学唱歌时那样充满热情。我思考着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尤其是低年级的欣赏课。

一、找原因——為什么欣赏课不受欢迎

音乐课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的印象就是“唱歌课”,一年级时,甚至有学生经常叫我“唱歌老师”,想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这一点在人们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再加上音乐老师对欣赏课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孩子们不喜欢音乐欣赏课,老师们也不爱教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不同与唱游课多姿多彩,有唱有玩,一味的聆听乐曲往往显得十分的枯燥乏味。低年级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怎样充分调动欣赏兴趣是音乐老师该花心思的,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根本。认识到聆听艺术的重要也就自然重视欣赏课,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到方法。

二、找方法——“活”起来的欣赏课

(一)关注导入

“模式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沉寂在毫无兴趣的音乐课板块中,重复的“开场白”毫无生机的剥夺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要抓住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法让音乐课保持新鲜感、奇特性,使音乐欣赏课永远充满艺术魅力,学生就不会抵触音乐欣赏课。

例如人教二年级上学期的欣赏课《猫和老鼠》,这是一首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作的钢琴独奏曲。长久以来,器乐曲的欣赏在课堂上不太被学生所喜爱,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有的学生的音乐常识甚至可以说很贫乏,对于钢琴曲提不起兴趣,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把钢琴曲当做“催眠曲”。

为了激发学生对器乐作品的兴趣,我改变了原先设计的提问导入,特地找了一段现场演奏的视频,在导入环节播放。这段视频的不同之处在于钢琴演奏者的现场演奏与大屏幕的动画片完美的贴合在一起。既能看到动画《猫和老鼠》的画面,又能看到演奏者的弹奏,这样一来大大提升了二年级学生的欣赏兴趣。

视频播放完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趁着这样的提问热情,我引导学生感受“猫”和“老鼠”在音乐中不同的形象,并重复播放猫与老鼠出场时的演奏和动画,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动作及展开联想。乐曲进入尾声时,有同学说到:“老师,我感觉小老鼠是装死,乐曲最后小老鼠一瘸一拐地悄悄走了……”学生有这样的联想,我也感到惊讶,兴趣是多么好的老师,从他们的每张脸上可以看到兴致满满的表情,下课时还有同学意犹未尽做出时间过得好快的感叹。

(二)关注环节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易分散,好的导入固然重要,但这只能作为一个前提,除了新课导入部分可以吸引学生,还要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来深入加强兴趣。当然教学环节的联系也同样重要,这一点往往也是易被教师忽略的。进入新课后要有生动有趣的环节,才能维持学生们上课的热情。

例如人教一年级上册欣赏课《野蜂飞舞》,在导入环节我运用了谜语,使学生对“野蜂”这个小动物产生了兴趣。学生们能够认真聆听这首管弦乐合奏曲目。但是在听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明显不集中了。下课后,我好好想了下,只有好的导入是远远不够的,在每个环节都要有吸引学生的地方。

欣赏课的大部分音乐作品往往都是有故事或者典故的。我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加入了讲故事环节。在讲解乐曲背景时,我播放一些图片和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先安静下来,然后在充满气氛的课堂上将故事娓娓道来,同学们各个听的认真。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大概谁也不能对精彩的故事失去兴趣吧!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作品创作背景,也在故事中感受到作曲家通过音符所诉说的情感,还将对作品的兴趣保持了下去。

从这堂课来看,老师不仅要多设置一些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善于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更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我看来老师要懂得“投其所好”。

三、寻策略——让音乐欣赏课“动”起来

(一)听中有动,动中有听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在听到音乐时会不自觉的手舞足蹈,甚至是小婴儿也有这样的行为,“律动”与音乐是密切相关的就是这一现象最好的诠释。

在音乐欣赏课上,把律动融入到单纯的听赏中,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及身体每个部位,多方面的刺激使他们以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境界中,更好地感受理解及表现音乐。

如人教版一年级管弦乐合奏曲《玩具兵进行曲》。我除了运用吸引学生的故事导入,还增加了声势律动和乐器伴奏的环节。让学生在听的同时随音乐的节奏加入拍手、跺脚、拍肩膀等动作,使孩子融入到整首曲子的情绪当中。铃鼓、串铃、双响筒等打击乐器加入进来,速度由慢到快,使学生参与演奏。最后,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来扮演玩具兵,模仿玩具兵的动作随音乐行进;有的同学做声势伴奏,有的同学进行打击乐伴奏,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

(二)动动笔,动动脑,动动嘴

音乐欣赏课虽然是以聆听为主,但是也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不单单是指身体的律动,可以是各个感官的加入也可以是各个学科的融合。这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方法。包括音乐与美术、与文学语言、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相融合。

如《杜鹃圆舞曲》这节课(人教二年级下册)。初听作品时,我请学生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对音乐的粗次印象。复听作品时,我结合故事渲染出一幅画面,“森林中的空气很清新,树上有唱歌的杜鹃,露珠在树叶上缓缓滑落……”寥寥几句就将学生们的灵感激发出来了,音樂在他们的笔下灵动起来,他们的纸上多了旋律流动的波浪,还有一些灵动的线条。我顿时觉得这首作品在他们的画纸上更加鲜活。

四、找联系——让音乐欣赏课“玩”起来

(一)视与听相结合

音乐是抽象的,是听觉艺术而非视觉艺术,不像美术那样具体而直观。但欣赏课上形象的初步联想可以借助这一模式,既视与听的结合。“视”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中,“视”的直观可以弥补“听”,有助于感知。教师要尽量使用直观的事物,可以是一些视频、图片,也可以是一些实物。如木偶、图画、打击乐器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感知音乐。

例如在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单元欣赏《鸭子拌嘴》(片段)时,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来辅助教学。这首取材于西安鼓乐的开场锣鼓和陕西民间打击乐,运用小钹、水镲、木鱼、云锣、大锣等打击乐合奏。因为打击乐作品没有旋律,学生在欣赏此曲时往往没有兴趣,所以我在大屏幕分别展示鸭妈妈和小鸭子的形象,将对应的打击乐器音频插入到图片中,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此处,我尝试设计表演环节,事先做好了鸭妈妈和小鸭子的头像,请学生到台前来饰演鸭妈妈和小鸭子,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们的表演栩栩如生,有些动作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充分利用资源

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是必要的。除了利用网络和PPT等电教资源,还应该善于发现将身边可以利用的人或物,来使课堂更加的丰富、立体以及直观。

例如在教授人教三年级上册《紫竹调》时,我请会拉二胡的同学将自己的乐器带来为同学们展示。另外两种乐器琵琶和竹笛,虽然没有同学会演奏,我利用电子琴上的音色模仿来使同学熟悉民族乐器的音色。为了容易听辨,我用不同音色演奏同样的音节及乐曲旋律片段,使学生的小耳朵更加灵敏了起来。

通过以上探索,我觉得好的欣赏课并不要搞的很花哨,但也不能在一条死路走下去。要想上好每一堂课,使欣赏、机能、情感融为一体,必须认真备课,对教材分析研究。还要面对欣赏课题材广、大容量、体裁多、方法活等特点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探索、把握音乐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袁雪芬.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思考[J].小学音乐欣赏,2015.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音乐教育低年级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