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景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提出,美国城市规划师沃斯使用声景描述城市使人与某个空间建立联系的声音属性。声景理念的普及始于1969年谢菲发起的声景工程,谢菲使用声信号描述特定声景。谢菲与一些作曲家共同完成温哥华的声景录制,随后在1976年到欧洲开展相关活动。
【关键词】声景;音乐教育;研究总结
【中图分类号】J60 【文獻标识码】A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存在与职业技术培训混淆的现象,往往轻视文学等人文素质培养。严重限制了职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指出,职教培养人才要求有突出的能力。目前职业院校课程安排普遍缺乏体系性,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知识脱节,导致学生由于知识面过窄,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打通人文素质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的知识壁垒。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要求具备较高的人文艺术素质。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音乐艺术修养较差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置业需求。旅游职业教育中,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采用旅游课程拼接方式安排会导致课时过多。提出跨学科职业教育模式,将音乐与旅游跨学科融合教学,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声景的内涵概述
声景根据英文Soundscape直译,谢菲提出泛指为环境中的音乐,从降噪角度阐释。声景概念含义广泛,涉及包括音乐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于声景含义广泛,许多学者进行的研究相互影响造成含义模糊[1]。
国际化标准组织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个体经历体验了解的声学环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其发展其涵盖学科范畴不断扩大,可以定义为人类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通过设定方式,达到特定的目的的声学环境。如音乐厅的歌唱声,包括影片中的虚构的声背景等。
声景的分类广阔,可分为自然类与社会类。听者是声景要素之一,是最复杂的要素。包括正常人听觉系统短时间内固定的不可变因素,及听者的心理因素,民族特点等可改变因素。声音是声景中客体研究对象,声景环境中要考虑发生源的特质及与听者距离关系。可将声景中的声音基本分为背景声与标志声。环境是声景好可变性最强的要素,包括声音传播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物质环境主要对声音传播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对声音的反射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声景的研究梳理
声景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由加拿大音乐家谢菲提出,目前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形成规模。声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某一空间内许多物理主动或被动发出的声音的叠加综合。对声景的研究思路广泛,声景的概念包括自然环境的录制,艺术化的声音创作等诸多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范畴主要包含声音与视觉审美的协调,声景是跨心理学,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的课题,关于声景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鉴于旅游系统中声景的重要性不断被证实,对声景研究的普遍忽略,未来旅游研究需要从实践理论双重需求对旅游声景给予更多关注。对外旅游声景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为中国旅游声景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一)声景研究进展
声景一词涉及研究学科门类众多,本文针对旅游职业教育的跨学科改革实践,从单学科知识转移专项多学科知识构建,打通人文素质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的知识壁垒,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欣赏》是旅游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人文素质课程,课程从体裁模式转向题材模式,增强课程新颖性。本文通过对声景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声景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为声景研究提出建议。
随着声景的传播,各地相继成立了系列组织,从不同角度对声景进行研究设计做出贡献。我国声景理念引入较晚,20世纪末王继卿对声景研究气源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康健等从描述,设计等不同层次,及声音,空间环境等因素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声景进行系统讨论[2]。
2002年欧盟发布《环境噪音指令》对成员国范围内安静区域设置提出要求,近年来,各国政府机构,学术团体与不同领域学者对声景探索进行了深入研究。声景目前在多个学科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随着国外声景研究理论不断引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地区声景做出不同的调研分析。
(二)声景研究的视角
环境心理学强调声音联系性,将其用于声景研究中,声音不同特质表达环境的不同特性。特定的声音使人们对环境产生认同感,强化特定环境的场所感。景观声景学主要关注视觉声景与听觉声景观的交互作用。声景生态学是声景研究重要学术思想来源,将由声音形成的景象与其涵盖的深层次意义紧密联系。心理声景学强调声音的感知过程,认为从初级到高级的声音感知中,可逐渐形成给予人们刺激的表层形象。
声音是声景构成的要素,对声景特征研究对系统科学研究声景很有必要。声音的特征包括物理特征,空间特征等,强调声音对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及由影响需求程度共同决定的声音价值。声景研究中广泛运用的声音分类法主要有按照声音角色分为基调声,标志声,按照声音来源分为自然声与生活声。
学者对声景的要素造成与研究内容进行了相应探索性研究,声景三个层次分未描述、设计与评价,声景研究内容包括高品质声音环境的建立,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等,将人与声音的关系涉及到的声音给人的刺激内容整合于声景学范畴中。
(三)声景研究综述
2015年,基于1500篇学术刊物论文的声景论文研究,康健对声景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综合物理、医学等多学科的声景研究为环境声学带来革命性进展。声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声景理解、声景标准化等方面,研究关键词有环境噪音,交通噪音,噪声接触等出现频繁。随着声景研究推广,噪声控制领域各大重要国际会议有定期的声景专题,声景旅游相关研究成为国际声景研究的重要方向。
十几年来,国内声景研究快速发展,文献学科属性大多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归属地理体系的声景文献仅20篇左右,研究主题内容方面,声景规划设计是国内声景研究的主要方面,旅游声景研究应当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3]。
国内外声景研究仍处于起步階段,各领域学者大多仅在结合自己学科基础上进行初步探索,大多停留于表面层次。未来声景研究应对研究领域扩展方面做出努力,提升声景的整体品质。
三、旅游声景研究
跨学科研究方式主要有方法论的移植,概念与理论的互相借用,研究主题的交叉融合。音乐景观是合成词汇,声音景观的概念是基于加拿大音乐家Murray对噪音现象的思考,用生态学的方式呈现出全景式声音研究,其概念内涵在艺术融合中不断发展变化。音乐与旅游景观有密切的联系,音乐人类视野中的声音景观强调意识形态的宏观理论,将不同视野中的研究对声音景观概念树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要加强旅游声景的相关研究,为旅游职业教育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借鉴。
(一)旅游声景研究意义
声音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构成要素,对旅游地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声音对旅游的重要性体现在特色的声音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构成,如民族音乐等。声音是丰富充实旅游者地方感知体验的关键环节。声音符号与视觉符合等感官符号共同构成旅游者的完整体验。声景因具有普遍性等特点,是构成旅游地景观的重要内容。随着旅游实践的发展,旅游者感官体验需求扩展到声景等其他景观感知层面。《印象·刘三姐》等大型音乐实景演出兴盛,说明视听组合旅游产品,对满足旅游者情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者对声景等其他感官层面的研究尚不到位,导致对其他感官旅游研究的忽视。Porteous认为视觉是冷漠的感官,仅靠视觉不足以展现丰富的世界。非视觉世界渗透人们的身体。Duffy明确指出,旅游研究应对耳朵倾听给予更多的关注。国内旅游学者认同传统旅游研究对视觉外景观的忽视,基于视觉要素进行的研究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旅游形象算构建,旅游设施配套布局等多个方面,普遍忽略了对听觉,触觉等其他要素的关注[4]。
(二)国外旅游声景研究概述
国外旅游学者对声景关注相对较早,近年来,随着声景理念不断渗透,旅游声景研究成为西方声景研究的重要趋势。国外旅游声景研究主要关注旅游地的噪音污染,自然安静的价值,基于声景视角的旅游体验研究,音乐商品化与音乐旅游等方面[5]。
声音是旅游环境的重要构成,声音存在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旅游体验,噪音对游客体验产生重要影响。Tarrant等研究表明,在国家公园出现城市噪音会对旅游者产生负面影响。Mace等研究表明直升机噪音是国家公园旅游体验最干扰的因素。
噪音控制成为旅游地声景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消除噪音影响,是声景研究的核心内容。Dubbois指出,创设宜人的新声景才能改善声景。基于声景视角的噪音污染研究,可以为噪音治理提供思路。
噪音为旅游者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大量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环境中自然安静的价值。Farina认为,安静是吸引游客到自然环境地区进行旅游的重要原因。对国家公园景观研究大多强调自然宁静的重要性。由于很多国家公园毗邻军事基地,易受到人为声音的干扰,加强声景管理,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重要任务。Walts以苏格兰高地国家公园为例,对自然声景进行研究,认为安谧是国家公园景观的核心特色。国家公园景观特征不是纯粹的视觉体验。安谧性被作为乡村的核心特征写入英国政府白皮书。
(三)国内旅游声景研究分析
国内学者关于声景的研究整体初步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以建筑与景观规划为主,旅游者对声景关注较少。叶岱夫对听觉旅游资源做出界定,探讨听觉旅游的开发利用。近几年旅游系统声音获得学者关注。
中国学者对旅游声景的研究始于音乐旅游资源开发,刘晗探讨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唐曼丽分析道教音乐保护与崂山旅游发展相互促进关系。李山石等对北京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探讨音乐要素与旅游形象关系是国内旅游声景研究的方向,朱虹等以藏族歌曲为研究对象,探讨歌曲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巩妮等研究陕北民歌对旅游地形象建构,指出听觉因素对旅游地形象影响作用有限。
基于声景理念对旅游现象进行分析,是国内旅游研究的重要趋势。王倩倩对广州白云山声景资源进行调查,王芳等对主题公园声景优化进行研究,毛林青以侗族为例,探讨传统地域声景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邓志勇等通过语义分析法对历史街区声景进行定量分析。
国内近年对旅游系统声音现象研究开始增多,国内旅游声景研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声音在旅游系统中的作用,旅游地的声景变迁等多方面问题,仍需大量研究。刘艾立等从资源开发保护,旅游者行的特征等方面,提出旅游声景未来研究主要方向。
(四)旅游声景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声景的相关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研究成果发表平台方面。国内旅游声景研究主要以声景资源识别等内容为主,很多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中,针对旅游景区噪音污染进行专题研究较少。国外旅游声景研究关注旅游与声音相关的更多层面。从声景视角下旅游体验到音乐旅游,成为者关注的焦点。声景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充分考虑游客情感需求,有助于深化旅游体验研究内容,与国际旅游研究以游客体验为热点趋势符合。音乐旅游研究目前中国关注不足,中国音乐旅游研究具有较大的潜力,中国具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各类大型音乐实景演出不断发展,为中国音乐旅游研究提供基础。
国内旅游声景研究由于研究内容限制,目前主要以声学生态学视角为主,理由地理学,声景学相关概念成为国内学者分析旅游与声音现象的主要基点。国外旅游圣经研究由于涉及内容较广,关注旅游客体需求,对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旅游心理学等多种理论视角有不同的借鉴。使旅游声景特征分析,旅游者声景感知成为旅游研究涉及的重要内容。
国内与旅游声景相关的研究发表期刊级别相对较低,随着旅游声景研究升温,《地理研究》等主流核心期刊开始刊载相关文章,但总量较少,与声景旅游研究状况有关。国外旅游声景總体文献数量有限,但研究大多发表在旅游类主流学术期刊上。2012年以来各国际期刊刊载旅游声景相关文献快速增长。旅游声景研究在近年来成为旅游声景研究的新方向。
四、结语
(一)研究结论
本文系统回顾国内外旅游声景相关研究。旅游声景研究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新兴方向,国内外学者对声景资源的开发,旅游地的噪音污染治理,音乐旅游等内容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内外旅游研究起点不同,国外学者关注旅游系统中声音与相关的更多层面[6]。
国外旅游声景研究采用声学生态学,民族音乐学等多种理论视角,基于声景感知的旅游体验研究等方面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国内声景研究与传统旅游研究融合发展有待推进。在研究内容上,需要借鉴国外相关成果进行创新性发展。
国外学者更关注游客在旅游中的体验质量,包括多感官的旅游体验满足,国外学者对旅游噪音及重要性的研究,对过年公园声景的量化评价研究,强调对自燃环境的尊重,有利于促进自然声景的保护,是Bernat研究得出声音旅游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原因。
(二)研究展望
随着声景理念不断推广,声景视角的旅游研究在理论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注旅游声景研究以视觉为核心导向的长期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学术研究对旅游现象关注要突破传统视觉单一的视角,声景研究为旅游研究提供崭新的理论视角,能将关注视角景观陈能够吗扩展到其他感官层面,有利于实现旅游视角研究的多视角化。是旅游地声景建设的研究空白。声景伴随视觉景观等内容综合存在。随着人本主义发展,声景与其他感官景观综合发展趋势凸显。
旅游学声音景观强调听觉在旅游感知中的参与性,在旅游景观中的声音景观研究,通过视听感官融合设计,形成带有审美倾向的综合景观。旅游学领域中国内研究大多集中育声音景观下个案应用研究,旅游学事业声音景观偏向个案实践研究,未将声音景观引入教学实践,未来声景研究方向需要加强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旅游职教的发展。
旅游声景研究需要在量化分析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声景是旅游地流动的风景,是影响旅游者体验质量的关键内容。探讨旅游地声景与视觉景观的关系,与地方干及身份认同的关系等研究,需要通过主观声景使用者感知评价方法实现。在喧闹成为中国旅游景区突出声景特质背景下,如何将喧闹程度与游客噪音忍受程度结合,进行中国特色心理定量声景评价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未来中国旅游声景研究重点应关注声景视角的旅游地发展变迁研究,基于声景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关注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声景变迁是旅游地发展变迁的重要方向,旅游开发的商品化,使得当地的歌曲等声景要素出现舞台化的危险。基于声景视角对声音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机制进行研究,旅游影响最终承受者是社区居民,声景视角旅游影响研究深入剖析旅游影响为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旅旅游者的不断成熟,对多视角的旅游体验需求强烈,全面关注旅游者各类感官体验的满足是未来中国旅游声景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喻有慧,高翅.城市公园声景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2008(27):340-342.
[2]林晶.声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王丹丹.城市公园声景观声景元素量化主观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1):45-46.
[5]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04.
[6]康健,杨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J].世界建筑,2002(6):76-79.
作者简介:聂愿青(1986—),女,湖南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