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英语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它还承载着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等众多功能。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英语语言学习的价值,又该如何让英语语言学习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这一重任呢?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语言价值的探讨,明确思维品质的含义,立足于Go for it九年级英语课本中部分阅读文本的处理方式,力求归纳出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能够用到的一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式方法,进而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关键词:思维品质;语言价值;立足点
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来自西方思维方式的冲击。人才的流动,科技的日新月异,接踵而来的变化不断地考验着当今的中国教育。所有的教育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考验:我们是否接纳?我们如何接纳?我们如何改变?今天的英语学习要解决的早已不是语言本身。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更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去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英语语言的价值体现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是以推动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记忆一些英语单词,或者学习一些英语的语法知识,或者发展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
语言是承载思维的工具,却并不是思维本身。思维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无法把人或者某一段文章层层解剖,然后指着某一个具体的东西说:看,这是思维。它无声无息地存在于语篇中,在对话里,交流中。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定义思维:它是人的理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的赖以解决问题、把握变化的思考。他依赖于物质存在,却可以作用于物质。
语言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技巧,却并不是知识或者技巧本身。语言既然是交流的工具,它一定仰赖人的交流而具有价值。离开语境谈论语言技巧的好与坏,犹如管中窥豹,只见其一,未见其二。但是面临一定的语境,一定程度的语言技巧却可以巧妙地表达人的情感与思维。所以我们要重视技巧,却不拘泥于技巧。
语言究竟是我们教学的手段还是目的?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就可以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英语课。(这一点依然是我们日常课堂的基石,脚踏实地的课堂不应当成为批评的对象)我们是否满足于此,停留于此呢?语言应当既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学的手段。我们除了教授语言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语言传达价值理念、构建思维方式、交流生活信息、分享情绪感受。
由此可知,语言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思维的碰撞交流中,也体现在人类对于我们自身和他人感受的表达和关心中,体现在思维指导下个人利用语言对环境做出的各种反应。
(二) 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思维品质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思维品质。基础性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开放性、创造性、逻辑性等。这些思维品质都可以通过语言学科教育来提升,而英语学科教育具有其显著优势,因为英语思维的理性、逻辑性、批判性均显著于汉语思维,非常有助于中国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解读文本时,要把握好文本的多种载体功能,找准立足点,既要看到学生思维的共性,也要看到思维的差异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英语课堂毕竟是学习语言知识的阵地,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它一定可以解决一些核心问题。好的思维品质必然是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西方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提出了针对本国公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如美国的四大核心素养:collaboration(合作)、communication(交流)、creativity(創新)、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英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改善自学与自做、解决问题的技能。然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而应当结合中国学生的学情,在参考西方思维、着眼学生实际的情况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思维方式。
本文通过对Go for it九年级课本中出现的阅读语篇进行综合分析,试着归纳出一些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
二、 策略探究
(一) 基于课堂理念,立足综合视野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度关注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等素养(教育部,2018)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学科素养是制定语言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关注核心素养的输出和落实是一堂课最终的结点。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语言要素渗透在文本加工和信息输出的过程中,强化语境的作用。为此,阅读课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理念上应该首先关注综合视野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教学,使英语学习真正走向语用,走向能力与品质。
基于这一理念,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达成以下三个立足。首先立足语篇优势及特点,把握语篇的特征。其次,立足综合视野,在文本解读与信息处理中聚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第三,立足主体视角,通过信息处理中学习者先行认知的启动与唤醒、依托思维导图的系统化学习材料的处理与组织、依托问题链的思维导引、明晰阅读课堂指令或问题设计、体现课堂问题实施中的时空性关照和生成性调整等方面,关注阅读体验中的唤醒与鼓舞。
(二) 找好立足点,全方位构建思维品质
1. 立足问题链,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对于具有一定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时候也是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分析。Go for it教材从八下开始有了Section A 3a的精读课,教师基于语篇、以解决问题为指向而设计的精读课,正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阅读课程除了解决词汇句型,也应当分层次地解决一些思维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问题设计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表1以Unit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Section A 3a)的问题设计为例,探讨不同层次问题设计的可能模式。
第一层次的问题往往是信息查找类的,这部分的问题设计以简明为主,力求让学生快速地浏览全文,获取信息,迅速掌握文章大意。第二层次的问题设计要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学生掌握了文章大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延伸。表1第二层次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探讨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此时学生已经回答过第一层次的细节问题,通过这些细节得出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也不难了。第三层次的问题设计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问题从什么角度设置需要考虑学情和语言基础。表1中第三层次的问题设置为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经济发达程度对于一个国家人们时间观念的影响。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和政治经济知识,部分学生有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性表达。教师对于问题链的有层次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思考地阅读文本,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收获,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2. 立足关键词,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到了九年级,语言知识的综合使用变得更频繁,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点、有针对地处理文本,这个时候,利用关键词处理这一方法就显得非常实用。比如表2是九年级Unit 9 Section A 3a What do you feel like watching today?这一课文的关键词处理。这篇文章当中,作者通过讨论她自己选择不同类型的电影来调整心情。但是这样区分的话,学生往往会误认为这位作者在讲心情不好時看什么电影和心情好时看什么电影。其实文章大部分是在讲心情低落又疲劳和心情悲伤又疲劳时对电影的选择,最后一段提到了偶尔会看恐怖片。因此教师与其把2、3、4段分开处理,不如把2、3两段放在一起处理。让同学抓住第二段的关键词down or tired和第三段的关键词sad or tired来找得出她喜欢在心情不好时看comedies和action movies这一结论。然后通过探讨她对纪录片的看法引导出She doesnt want to think too much.和She wants to shut off her brain.这两个关键句。最后通过教师对这两个关键句的追问来得出她看电影的动机是什么。
3. 立足活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对于任务型课堂的研究是很多教师在多年前就大力探索过的,其实当我们在提出思维品质这一概念时,最好不要把它和我们曾经的一些宝贵经验割裂开来,而是要把我们在平时课堂中总结出的一些实用的,甚至是草根的智慧总结起来、结合起来。比如表3是对于Unit 6 Section A 3a第三自然段的活动设计。这篇文章是讲中国的茶文化,笔者在处理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来完成表格和讨论问题。表格主要处理三个茶叶传播的具体时间和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样就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并让学生加以联系和分析,最后通过对茶叶贸易带给中国的影响这一话题的小组讨论,可以得出相应结论,比如茶贸易对于加强中国和他国的联系、对于茶文化的传播、甚至对于历史的推动等等。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个人观点的表达,实现教师拓展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目的,非常值得尝试。
4. 立足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和条理性
(1)立足中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保持思维的开放性
九年级第二单元出现了大量的节日,包括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以及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学生们对于自己国家的节日都能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对于连续出现的西方节日,虽然在平时生活中也接触过,但是对于节日的来源,尤其是涉及节日背后的含义时基本都无法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表4是Unit 2 Section B 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一课的设计,文章通过介绍狄更斯的一部短篇小说来阐释圣诞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图4对比的方式总结出斯克鲁奇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后面的原因:对于善恶审判的恐惧和圣诞节存在的意义。最后点明圣诞精神——分享、爱、付出。同时在本单元出现了万圣节和复活节,这些节日其实都和圣诞节有着深刻的联系,更和西方人的信仰——对于耶稣伟大献身精神的崇敬之情密不可分。我们没有他们的文化基础,存在巨大的文化沟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它进而理解它,不让它成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障碍,同时将来学生在和外国人交往时,能够尊重他国的一些传统。
(2)立足传统文化,追求表达的条理性
九年级课本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民俗和传统的文章。例如嫦娥奔月(Unit 2 Section A 3a)、传统民间艺术(Unit 5 Section B 2b)、茶文化(Unit 6 Section A 3a)和中国制造(Unit 5 Section A 3a)等文章,可见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要有能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在Unit 5 Section B 2b一文当中,编者用孔明灯、剪纸、泥塑三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了“普通事物中蕴含着巨大的美”“平凡与伟大的艺术”这一主题。文章遵循着从简要介绍到细节描写的顺序,从每一种民间艺术的制造讲到它们存在的原因、价值和含义,尤其对于事物的细节描写很到位。图5把这种顺序用表格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样写作的好处:突出了重点,使条理更清晰,同时也符合思维的理性要求。同时,它们又有着共同的特点——象征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篇文章也非常值得进行阅读后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写作时的条理性。
三、 教学中的注意点
观摩教学也好,聆听专家讲座也好,我们发现,我们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助推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查找后发现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周智中老师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我们老师参考:
(一) 提高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和能力
1. 就教师而言,首先要学习和领悟课程标准中有关思维品质的论述和要求,理解思维品质发展对于学生其他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思维品质的重要作用,树立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发展的融合发展意识。
2. 就教学而言,我们要有计划、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积极学习相关课例研读,通过对主题内容的教学进行接力式教学,积极参与“设计、磨课、展示、观察、研讨、反思、改进”教学活动,比较直观地领会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二) 重视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突出思维含量
1. 强化思维品质培养的目标意识
教師首先要有全局意识,对学生三年需要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目标,比如,七年级培养哪些思维品质,八年级培养哪些思维品质,九年级又该是哪些?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不断发展。其次,要有单元目标意识,即在单元主题引领下,明确通过一个单元的语言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再次,要有课时目标意识,课时目标意识是决定课堂教学深度、广度和效度的重要因素,课时目标更具体,更可检测和量化。
2. 重视语篇解读,聚焦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对阅读语篇的解读是否到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深入研读语篇对于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教育部,2018)。《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研读语篇可以首先尝试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第二,语篇的深层含义,第三,语篇的问题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what/why/how三个问题。
四、 结语
在任何人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思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培养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培育高品质的思维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就是英语课堂,同时课堂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最佳场所。教师要懂得利用英语语言学科的优势,用英语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体现出英语语言学习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引领学生走上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2.
[2]鲁子问.英语教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2016.
[4]葛炳芳等.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阅读素养与综合视野.2019(6).
[5]周智中.基于思维品质发展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4).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
作者简介:史丹,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