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终生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提出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五条假说理论,其中输入假说是五大假说理论中的核心理论,也是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在输入假说中,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唯一方式就是大量接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人们关注的焦点应是语言输入的信息本身,而非语言形式。语言结构是在学习者理解并掌握语言输入信息的同时,所输入的语言信息超越他们原语言能力的情况下习得的,也就是说语言结构其实是学习者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习得的。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在获得比当前语言技能水平略高一点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时产生的,这就是著名的语块“i+1”输入模式。输入假说的语块“i+1”输入模式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学理论支撑,这一假说的应用对译者的积极性及翻译效率有显著提高。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Miller提出“组块”这一心理学概念,而后被语言学家Becker和Lewis将“组块”这一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并命名为“词块”或“语块”。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语块”概念都提出了不同见解:美国教育家Bolinger(1976)提出语言虽可根据语法规则无限生成,但还需巨大数量的预制件;Pawley&Syder(1983)也提出文章中出现频率高且可词汇化的词串或句子都能构成英语语言的基本单位;Nattinger&Decarrico(1992)提出对“词汇性短语”的研究。我国的教育学者卫乃兴(2004)提出,语块兼顾词汇和语法两大语言要素功能,它是一种具有特定话语功能的语言结构,通常以多词词块出现;王立非和张岩(2006)在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的基础上,把语块定义为网络上可通过检索自动生成的两词或两词以上,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连续组词单位,此种组词单位常会反复出现且形式相同;[4]段士平(2008)认为语块是整体储存于记忆中,可作为预制组块使用的多词单位。虽然这些文献中对语块的定义表达不同,但定义的内容都具有整体、多词这些特点。本文借鉴Wray对语块的定义:“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因此,由词汇和语法整合的语块,既可保证语言使用的流利和地道,又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曾写过一本专著,专门论述输入假说这一核心理论,书中提到:“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输入假说的核心内容——语块“i + 1”输入模式,“i”指的是学习者当前自身所处的语言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i”的语言信息输入,也是学习者语言的就近发展区。假设学习者当前语言水平是“i”,在“i”的基础上提供“i+1”水平的输入时,倘若提供的“1”低于“i”的水平输入,则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没有任何意义,若提供的“1”等于“i”的水平输入则会让学习者原地踏步,而提供高于“i”的水平输入,学习者便可接受其中的语言编码信息,并能使学习者在原来的基础水平上得到实质提升。但这些语言输入须具备以下特征: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输入假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同时在语言习得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语言输入材料较大程度地超出学习者的现有语言知识状态,他们将对此材料不知所云,此种输入就毫无意义。
大量语言信息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新语言结构的习得只靠做几道题,阅读几篇英语文章,观看几部英文电影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只有大量阅读和广泛涉猎英文知识,有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才会有效果。
语言输入并非在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环境中学得,而应在语言交流环境中习得,因此语言输入被安排在语法程序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有效的语言习得需要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一步学习并获得,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兴趣决定了他的学习兴趣,因此,有趣而又有关联的语言输入,才是有意义的语言习得。
目前英汉翻译中,译者可运用语块与“i+1” 输入模式的结合,把词汇句法结合体的语块作为重要的输入模式,这样既可强化译者对语块的认知度与翻译兴趣,又可加深译者对所译内容的理解。
[7]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 D.A.)认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词汇量的多少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成正比关系。翻译是把源语言信息转换为目标语言信息的语言输出过程。贝尔(Bell)曾说过,翻译过程其实是译者灵活地选择并提取大脑中二语语料库里的固定词块,并把词块应用到目标语言中的心理表征过程。这种固定词块结构完整、意义准确地道,它们的使用提高了译者的翻译效率及能力。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最大差别就是母语习得者语料库里存储了巨大数量的、可随不同语言环境灵活提取的固定词块,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语块。
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语块分为五类:
词汇语块表达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汇组成的习惯表达,如common sense(常识), distribution base(配送基地)等等。此种表达突破了单个词汇对学习者学习的制约和局限,以带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语块呈现,更有利于学习者习得。
短语语块表达是有固定语法与语用功能的词组,如at the risk of(冒险), aside from(除....以外)等等,此种组合简单,结构稳定,是典型的、地道的二语表达,使用此种结构可以实现语言输出的本土化,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和二语习得效率。
句子语块表达是篇章中段与段衔接连贯的表达,如在文章中常见的表连接的词:but(但是),finally(最后)等等。此类表达可使语言输出层次清晰,关系明确,过渡自然,同时也会帮助学习者二语习得中在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符合目标语言特点的语言输出。
英语中一些谚语、真理就属于这类表达,如:Every little helps(积少成多),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等等。此类表达都是本地文化的积淀,是本土语言的缩影,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出了语言特征。此种语块的使用可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培养学习者的鉴赏能力,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层次和水平。
比如在翻译商贸英语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有:foreign exchange 外汇,free trade 自由贸易等等。此类表达是在长期英汉翻译过程中形成的专业词汇,其专业性强,对学习者专业英语翻译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有利于译者的目标语言输出。在语块“i+1”输入模式中,根据语言输入需求,并提出“输入假设”情境,再结合不同类的语块来完成不同类的输入目标,提高语用质量,优化语用水平。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中,语块“i+1”输入模式在翻译中的运用一般会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英汉翻译时要注重译者对翻译内容的可理解性输入需求,再根据其语言水平高度选择适当难度的翻译内容,才能保证翻译过程的有效进行。例如,在翻译与时事政治相关的英语资料时,会涉及到与时事政治、新闻相关的专业内容,因此,翻译时会要求译者能合理运用语块组合,同时在个人意识中也要形成固定的语用表达。英语语块的合理运用给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减轻了很大压力,也保证了语言输出的专业性,且在翻译过程中也帮助译者更深层次地理解该类词汇,提高了译者“1”部分的相关能力,也丰富了译者二语语块的知识内容。其次,英汉翻译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其他科目的文化知识,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就必须要注意专业知识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例如,在翻译关于美国历史方面的资料时,要注重所翻译内容与美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才能翻译出精确的内容,即在语块“i+1”输入模式中,译者要在自身“i”的基础上,正确选择翻译材料,再联合“1”的知识,便可做到准确翻译。
前文中提到语块是整体储存于记忆中,由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且有一定意义的多词单位组成,可直接提取用于目标语言翻译中,无需进一步语法分析与生成。[8]因此,语块的使用在翻译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提高了学习者翻译表达的准确性,确保了语言翻译的高效性和地道性。本文尝试从语块理论的视角切入,以时事政治英汉翻译为例,将语块“i+1”输入模式具体应用到英汉翻译实践中。
在进行翻译实践前要求译者要对所翻译内容的文化背景信息进行积累,即译者在译前要收集与所译信息相关的时事新闻类英语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做到对相关新闻英语知识的翻译形式、文本特征以及报道格式要熟悉,有助于语块的积累,便于语块提取。
二语习得中目标语言输入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明显少于母语习得,根据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有质量的输入才能保证有质量的输出,因此译者要有意识地进行语块学习积累,定期强化,最终达到对语块可随机提取使用的目的。
在翻译训练中,译者要有意识地扩大“i+1”模式中的“1”,即译者要有大量高于自身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因此在翻译实践和训练过程中要大量有效地提高“1”的水平及扩大其信息量,保证1>i。译者既强化了语块辨别能力,也提高了可理解性特征的语块意识。由此可见,语块意识其实是把两个或多个单词简单相加的翻译思维,用在翻译过程中就是将源语言或目标语言的整体提取并直接输出。具备了以上两点能力后,语块“i+1”输入模式在翻译中就可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以下是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稿的部分翻译文本材料,我们从语块开始进行分析,来研究翻译过程中语块“i+1”输入模式的应用。
As a line of a classical Chinese poem goes, “Spring and autumn are lovely seasons in which friends get together to climb up mountains and write poems.” On this beautiful spring day,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have you with us here at the Secon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RF).(“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很高兴同各位嘉宾一道,共同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Let us join hands to sow the seeds of cooperation, harvest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bring greater happiness to our people and make our world a better place for all!(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让各国人民更加幸福,让世界更加美好!)
通过对上述文本的分析,发现译文文本中有大量词汇、短语,句子层面的语块表达,译者在具体翻译中可对这些语块结构随时整体提取,再利用这些词汇、短语、句子的浅层次语块表达进行对长句以及语篇的翻译,这就只需翻译部分新增信息便可形成完整地道的译文。对该英文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后,可找出相对应的分类语块如下:
1.词汇语块表达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bright future美好未来
high quality高质量
2.短语语块表达
set up建立
so as to为了
play a role in在……方面扮演角色
3.句子语块表达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俗话说……
We will……我们将……
We need to pursue/take……我们需要追求/坚持……
4.谚语习语语块表达
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will ensure success.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The ceaseless inflow of rivers makes the ocean deep.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高频出现固定搭配语块表达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一带一路合作
on a path of win-win cooperation 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Chinese Bridge汉语桥
从以上译文文本中可看出,语言产生是以语块形成为单位。若译者能熟练掌握并可储备大量语块输入信息,在翻译中便可对语言信息实现高效快速处理,也就是说译者通过对已熟悉的匹配语块进行整体提取,可翻译出与原文语义内容更符合的译文。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随着语块意识不断强化,可充分利用“i”,即自身现有知识语言水平及各种知识的储备,来发挥语块的整体能力,并结合翻译内容,无限扩充“1”的信息输入量,拓展知识面,充分利用语块“i+1”输入模式,提高译者语言信息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地道性。
语料库的建立可帮助译者方便快捷地提取语块,译者可通过“刻意学习”和“附带学习”两种主要方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料库。“刻意学习”即有意识地学习,如做专项训练和背诵等方式。刻意学习中,译者可通过强化记忆将所学到的语块内化成心理语块。“附带学习”可高效地扩充词汇量,译者可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文章、浏览英语网站或观看英文电影等方式在一定的语境中深层次地理解和学习词汇,达到扩大词汇量的效果。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单词便可搭配成一些熟悉的语块,最后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语料库。翻译实战中,语块积累越多,翻译效果就越好。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文化建设方针,此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失时机地通过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载体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承担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Krashen 输入假说理论中语块“i+1”输入模式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高效应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的路径。语块有较为固定的语法结构,稳定的搭配意义及特定的语用环境,英汉翻译时可随时调用,使目标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地道。本文研究探索的语块“i+1”输入模式在英汉翻译中的使用既能帮助译者在英汉翻译中做到英汉快速转换,又能使译者对语块信息灵活掌握并应用,同时也提高了译文内容的准确性。译者若能掌握语块“i+1”输入模式,便可全面提升翻译能力及翻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