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的艺术教育思想

2019-02-09 21:19林惠琴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克里希艺术生活

林惠琴, 龚 兵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其独具一格的哲学背景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教育思想。在欧美、印度及澳洲都有推动其志业发展的学校,这些学校被称为“克氏学校”。对克里希那穆提的艺术教育进行研究不仅成为一个理解艺术教育的新角度,而且对于推进当前我国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作用

1. 艺术不能成为逃避自我的方式

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艺术教育的看法源于他发现了现今艺术对人的错误影响,或者说人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所出现的偏差。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当今的人们似乎不是为了享受艺术而去追求艺术,而是为了逃避自我。由于艺术提供了一种使人尊敬而又简易的逃避方法,所以它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1]147。生活中的压力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艺术能以一种光鲜亮丽的形式来帮助其逃避现实、逃避自我,于是人们开始依赖并推崇这种方式。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讨论是对生命即自我的逃避,这种逃避广受尊崇[2]。但这种错误的艺术状态无疑是对人有害的,一旦人们意识中或无意识中利用某种事物以逃避自己,人们便会沉迷于其中[1]26。当沉迷艺术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自我,这其中就没有所谓的艺术了,因为这样的艺术对人的创造力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同时,这种逃避自我的形式也没有解决现实生活中原本存在的问题,它虽能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暂时使人产生充实之感,但是现实问题并不会因为人的逃避而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进一步的冲突与矛盾,而这种冲突与矛盾又会反过来对艺术的创造产生阻碍。有冲突之处,创造的状态便无法存在[1]148,因此,正确的艺术教育应当在了解冲突、消除冲突之后进行,艺术不能成为逃避自我的方式。

2. 艺术教育是为了完善自我

印度沙赫德里学校官网首页的一段话最能代表克里希那穆提对学校艺术教育作用的看法:学校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发展完整自我的环境,那意味着给他机会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以至于他能正确地与他人、事物、思想甚至于整个人生产生联系(作者译)[3]。从这段话中可以了解到,学校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发展完整自我的环境,这个环境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可以和他人、和事物等产生联系,而与外物产生联系的途径就是艺术教育,一种对自然、对音乐等高度敏感的艺术教育。艺术是心灵与外界进行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唯有在与他人、与事物、与大自然的交往中觉察到自己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这时候的心灵才是开放的,才能不为自我所阻碍,对事物才能有敏锐的感觉[1]146。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在社会交往中势必要与身边的事物产生各种联系,正确认识这种联系能为自我找到正确定位,只有了解自我定位才能进一步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人们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要关注自身与外界的联系,否则就会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而艺术就是认识这种联系的重要媒介。从这点出发,克里希那穆提将艺术教育的作用提高到完善自我的地位。这是值得思考的。

高考关系着政府选拔优秀人才,关系着每个学生的职业与未来,所以,高考的考试内容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内容。虽然不能让学生只是为了高考而学习,但高考却是最简单、最公平的“成才”路径。在高考制度下,艺术类高考考生成为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高考是指学习艺术类专业并且参加普通高考,此类考生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需要学习艺术专业课。艺术类高考要求的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这样的录取差异不免让人觉得艺术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和文化生相比会稍逊一些,反之,文化生的艺术学习能力也自然不如艺术生。因此,艺术课程与文化课程分化成两个极端,艺术生与文化生也随之分化为两个阵营。同时,由于我国重视文化课程的传统观念,促使艺术生处于弱势地位。对于艺术生而言,降低文化课程的要求会让艺术生认为自己的文化课程学不好是必然的,从而转向艺术这门得以逃避自我的途径。而对于文化生来说,轻视艺术教育,文化课成绩好就行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自我的方式呢?这种课程的单方面重视都会对完善自我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下,文化教育已经普及,但为什么仍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把考试和学位当作衡量智慧的唯一标准,而培育出一种躲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完善自我和艺术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必须了解生命的全部,而不只是一小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读书[4]。如果我国的艺术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艺术创作的来源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艺术都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达[1]147。著名艺术大师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始终秉持着生活即艺术的创造理念。他通过认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结合不同的手段进行大胆地创作。他总是坚持用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材料来创造艺术,尽力缩小生活与艺术之间的隔阂。劳申伯格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所有他认为有趣的生活素材甚至是不起眼的材料,经过他独特的理解和精心地改造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5]。观察生活对于艺术创作如此重要,但为什么就算对生活进行了观察,也还是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①观察方式不正确,缺少纯然的观察;②没有创设有助于观察生活的环境。下面针对这两个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 对生活进行纯然的观察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观察生活的方式是错误的,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有太多的“障碍”,这种障碍指的是心里怀有的任何既定的印象或记忆[1]148。正确的观察方式应该是在无“障碍”的前提下,没有任何既定印象或记忆地对生活进行纯然的观察。在无念的状态下进行观察,譬如观察一棵树,聆听流水的声音而没有任何妄念的干扰,只是去观察而没有任何记忆的活动[6]。这种无念状态下的观察才是纯然的观察,所谓的无念状态就是指在观察时不带有任何的记忆,如你在看一棵树的时候,它只是一棵树,它不同于昨天的那棵树,它是独一无二的一棵树,它在你的脑海中没有一点记忆,换言之,它是全新的,它是未知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念状态,没有任何“障碍”的状态。你的每一次观察都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因为事物总是在变化。今天的事物和昨天的不一样,要对生活保有这种新鲜感和求知欲,这样的内心才是敏感的,这样的观察才是纯然的。

如果做不到纯然的观察,就无法察觉到这些变化。先前的记忆和印象为人们设置了一个定位,在观察时思维就会在这个定位的舒适范围中来回游走,难以超越。同时这个范围也是一个可怕的限制,它限制了你看待生活的眼光。你不再敏感地发现更多的事物,所有的旧事物在你眼中都是一块垦殖过的土地,在你的心中了无生机。所以必须要做的就是看。如果你不敏感,你就看不到;如果你在所看的事物中夹杂了意象,你就是不敏感的。只有对周遭的一切事物保持敏感,才能开始进行不同方式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永远不会被条件限制[6]。对克里希那穆提而言,观察是认识生活最为重要的方式,但是观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观察,而是一种纯然的、不带任何“障碍”的观察。学习观察不应机械化,只有纯然的观察才能让你时刻保持敏感,才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微妙之处。

2. 创设有助于观察生活的环境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只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创设有助于观察生活的环境。美国橡树林学校经常举办名为“回收艺术”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鼓励学生将空的麦片盒、扭曲的领带、瓶盖,旧的咖啡罐和织物碎片收集起来,然后再添加一些灵感,组织成一个可能性的愿景。梦幻般的艺术创作氛围充满整个学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每次大胆创作都是被鼓励的,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将这些想象物带入现实生活。这些“垃圾”材料用于一整年的全校集会、课堂艺术、科学项目及10月份的学校日和4月份的全球活动等。教学组织者达斯说,除了玩得开心,这些“垃圾” 也成为孩子们学习、重复利用和回收的教学工具。这项活动极好地体现了橡树林学校的原则,鼓励所有人看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并考虑行动的后果。

这项“回收艺术”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克里希那穆提对于创设有助于观察生活氛围的想法,如果学会纯然观察生活是个人能动性的体现,这是内因,那么创设有利于观察生活的环境就是教育者为学生所提供的外在帮助,这是外因。只有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现生活,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促进艺术的创作。校园外进行这种“回收艺术”的方式有:①大量采购,减少包装;②在当地农贸市场购物,带上自己的手提包;③将不需要的物品捐赠给慈善的旧货店,或者有相关业务的社交媒体;④举行邻里车库销售;⑤尽可能重新填充您的产品容器;⑥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你自己的东西;⑦在购买任何新东西之前,先真诚地环顾一下,看看已经拥有的东西是否就可以完成所要求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东西和你有什么关系。

从以上“回收艺术”的方式中可以寻找到其中的“断舍离”哲学思考。通过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就能从物品的拘束中脱“离”出来[8]。应该从以物品为中心转移到以“自我”为中心,脱离外界对自我的约束,通过加强自我对外界的了解从而掌控更多的事物,从内心中散发力量,而不是游走于外在的环境。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要得到内心的富足,必须先知道放下不重要的东西。橡树林学校所实施的“回收艺术”教学活动对我国的学校艺术课程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对废弃的东西进行回收创造,是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进一步挖掘。这一点在我国的幼儿教学中有所实施。每周的环境创设、美工活动和音乐活动大多使用了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物”,激发了幼儿教师和幼儿对旧物进行无限再创作的灵感。而小学之后,这种良好的回收创造活动大大缩减,学生们不再观察生活,逐渐消磨了艺术创作。

三、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对人们的艺术创作有促进作用,艺术创作总是离不开创作者的想法,而想法是自身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的。如果学校能够提供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就能不断地刺激创作者的灵感。环境氛围对艺术创作是重要的,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创设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呢?

1. 开设广泛的艺术课程,普及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是学生学习艺术知识的主要渠道,丰富的艺术课程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艺术知识。艺术不应该是艺术生所特有的,而应该是所有学生共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普及艺术教育是重视艺术教育最直接的体现,让每个人都懂得欣赏艺术,这样才不会被社会风向随意改变,才能品味到艺术所带来的快乐,促进艺术教育得到更好的交流,从而保证艺术创作氛围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秉承了克氏教育理念的印度瑞希山谷学校认为,艺术是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有唱歌、绘画、雕刻、刺绣、制作木制品、染色、印花等。学校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开设了“山谷艺术”项目,这个无现金的项目旨在通过创造一种促进艺术品和艺术材料的赠与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该项目还注重与非优秀人群分享艺术和工艺技能。瑞希山谷学校在艺术教育上不仅达到了普及的程度,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向更高水平的艺术教育迈进。学生们可以从事专门的艺术创造,学校鼓励专业的学生参加印度学校证书(ISC)和印度中等教育证书(ICSE)水平的音乐考试,以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卡纳蒂克音乐理论和实践。

美国橡树林学校的高中生都会选择许多优秀的艺术表演选修课,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意识发展,以及整合和尊重个别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学生可以选择的选修课有学期一年的陶瓷、数字设计、摄影、音乐表演和戏剧艺术等。在印度沙赫德里学校的艺术学院,孩子们学习素描、绘画、蜡染、染色、陶器和编织,他们在审美感知中成长。

从以上克氏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艺术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是长时间地实施,学生不但有多种选择,同时也有足够长的时间去钻研。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课程一般只有音乐和绘画,一周也只有一两节的课时,相关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足,在不发达的地区,艺术课程更是直接由文化课教师来代课。可见,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向克氏学校学习。

2. 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如果说丰富的课程能让学生学习到大量的艺术知识,从而达到普及艺术教育的目标,那么多样的艺术活动则是展现他们所学艺术知识的最好方式。这些艺术活动面向所有的学生,学校鼓励并支持每个学生参加。印度沙赫德里学校的艺术学院是一座设计精美的艺术综合体,这种建筑设计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此外,学校还经常举办竹制工艺品、木偶戏、玻璃画、面具制作、雕塑、绘画等学生作品展览。在音乐教育方面,除了在晨会上唱圣歌外,所有4~8年级的学生都接受正规的古典音乐训练活动,学校也会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业余爱好活动。音乐节目还包括声乐和器乐的古典音乐会,以及一个非正式的音乐晚会。在舞蹈教育方面,所有4~8年级的学生都需参加印度或西方民间的舞蹈活动。学校经常在晚间举行业余爱好活动,并向对古典印度舞蹈感兴趣的学生免费开放,周末的晚上还会组织西方民间舞蹈交流活动。在印度瑞希山谷学校艺术部,每年都会举办学生作品的展览,每学期举行2场舞蹈和6场音乐表演,此外访问音乐家的音乐会成为每学期的亮点。在美国橡树林学校,学生在学校和社区都有表演活动,艺术学生每年都会在学校和社区频繁展示他们的作品。

设置丰富的艺术课程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学校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是学生展示才艺和学习沟通的最好平台。这些教育措施都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只有如此重视才能真正做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反观我国的学校教育,仍停留在知识为本、高考为重的教育模式。学生忙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艺术学习。学校设置的艺术课程少而单调,开设时间短,专业教师匮乏。家长仍停留于“高考定终生”的传统思想,所有与高考无关的学习都不被重视甚至禁止。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要做到像克氏学校那样实实在在地将艺术教育进行普及,甚至于专业化,对我国的艺术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此更体现出克氏学校教育实践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此外,在以上克氏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中还发现,克氏学校相当重视传统艺术的开发,这种艺术教育本土化思想值得深思。我国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春秋时期就有了六艺教育中的乐舞教育,东汉时期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鸿都门学。艺术是基于历史、面向未来的,历史是开启未来的钥匙。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这些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基石。要使这些传统艺术文化为更多的人所知,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教授并传播传统艺术文化是国家传统艺术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学校也应当对此作出相应的努力。学校应该对当地的本土艺术文化进行挖掘和发扬,才能进一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土艺术文化,促进传统艺术和学生艺术创作的双向发展。

四、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反思

反观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并不是从来就不受重视的。先秦时期,儒家以“礼”与“乐”“美”与“善”等为精神内核,对审美教育倾注极大的关怀[9]。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要想成人,学习乐理是最后的关键一步。在各朝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内容,艺术教育一直都在学校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不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要不受欺凌,国家就要富强,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的改革性人才。学校教育也需要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改革课程内容。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几乎所有的学校教育系统都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学术性”技能上[10]。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等实用性科学课程大量涌进各级教育系统,而艺术教育处于学校的边缘化地位。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将艺术放在最后一个知识的范畴,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艺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相反,他认为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11]。但他还是将这门他认为如此重要的艺术课程放在最后一个领域,他阐释道,到了自然的力量已经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到了生产方式已经达到圆满的地步,到了劳动力已经节约到最高程度,到了教育已经安排得当,能比较迅速的为教育重要的活动做好准备,到了因此而有大量增加的闲暇时间,那时候艺术和自然中美的东西就很合理的在所有人的心中占有很高地位。当经济都得不到发展的时候,发展艺术教育是本末倒置,但是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忽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却是不利于个人发展的。正所谓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当下层基础打好后就应该重视上层的建设,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下层基础的建设。正如裴斯泰洛奇所说,时代在进步,50年来,一切都变动了,学校还是依然故我[12]。在知识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艺术教育也应该跟上改革的步伐,而不是“依然故我”。自浙沪地区于2017年开启新高考改革,完成第一轮高考改革试点以来,天津、山东、海南、广东等省市也相继启动新高考改革,各省的高考改革都提到将音乐和美术的考试正式列为高考的合格性考试,由此可见,我国对艺术教育也开始重视。回顾克里希那穆提的艺术教育思想,无论宏观层面的艺术教育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还是微观层面通过纯然的观察才能正确观察生活的艺术教育观,以及克氏学校设置丰富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这些艺术教育思想都是我国艺术教育应该借鉴的。

猜你喜欢
克里希艺术生活
俯仰闲忙之间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思想和行动哪个更自由
纸的艺术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