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蒙蒙
(江苏省无锡市101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并且极易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有着极高的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急性临床病状,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应确保抢救的及时性。使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抢救,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为了有效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率,个性化护理已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得到了应用[1]。本次研究分析了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区别,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将2016年2月至2016年5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28例,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14±4.8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里,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63±5.55)岁。组间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并根据患者的情况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患者出现缺氧现象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控制吸氧浓度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以及抢救完成后,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
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及时出诊,向患者家属询问详细的情况,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病情判断,并指导患者家属保护患者。在到达现场后,及时的判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情绪,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语言以及动作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密切的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在患者的转运过程中,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减少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晃动[2]。
记录患者的急救时间,并将患者的急救时间进行对比,同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抢救后,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为(23.48±6.39)min,对照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为(44.32±6.27)min,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抢救后,在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有1例心律失常和3例心源性休克,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0.71%。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有3例心律失常和5例心源性休克,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28.57%,组间数据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x2=10.105,P=0.002)。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目前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急性病症,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应有效的节约时间来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在传统的护理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虽然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接受救治,但是在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仍然可以通过利用个性化护理的方式来进行改善,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帮助患者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3]。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在患者接受急救的过程中,个性化护理可以通过心理护理来有效的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提高对疾病的了解,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急救[4]。个性化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有效的缩短了患者接受急救的时间,帮助患者可以更快的接受急救治疗,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使患者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并且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