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泳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 广州 510120)
肠闭锁是新生儿期主要的急腹症之一,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闭锁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且未成熟儿的发育较高,常伴其他畸形,该病病情危急,手术是其唯一的可能挽救生命的有效方法,充分及时的术前准备及正确精心的术后护理至关重要[1]。为此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在患者治疗期间施以围术期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实施分析总结,并作如下报告。
入选的21例患者病例均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先天性肠闭锁治疗的患儿,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0.5d-12d,平均年龄(6.3±1.9)d,体重1280g-3285g,平均体重(2282.5±334.2)g,足月儿13例,早产儿8例,其中5例结肠闭锁、6例十二指肠闭锁、9例回肠闭锁。入院后即完善术前准备工作,行全麻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1.2.1 术前护理
(1)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静脉输液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静脉通畅,并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2)保暖:患儿入院后立即置保暖箱,根据患儿体重及月龄设置温箱,并每小时复测体温。(3)胃肠减压:入院后即采取胃肠减压措施,在留置胃管时一般选用8号胃管,末端连接的引流瓶悬挂于温箱旁,保证持续引流。每班记录引流物的颜色和数量,并做好记录。
1.2.2 术后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回病房立即置保温箱内,随时观察病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护士应注意继续保暖,保证各种管道通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操作集中完成,减少操作时间。
(2)持续胃肠减压护理:护士要仔细观察胃液的颜色及24小时量,这是作为医生之后给患儿制定补液量多少的依据。每隔1小时对患儿的引流瓶进行挤压,并对患儿的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进行记录。定时观察患儿的腹部情况,是否出现了腹胀减轻或者是否排便的情况。在手术后将胃管保留10-15天,避免吻合口的近端积液导致张力增高而影响愈合,患儿的伤口如果出现渗液情况侧需要及时处理,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的发生。
(3)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由氨基酸和脂肪乳以及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液配制静脉高营养液,并间断少量输血浆或白蛋白和全血,补充足够的热量和液体,用微量泵控制输液速度。胃肠减压中,如果患儿的胃液由草绿色或者咖啡色逐渐变为白色则说明患儿的肠功能恢复,可暂时关闭胃肠减压。观察24h-48h后,无呕吐可进少量温开水,然后进奶,由少量多次喂养开始。
经过积极治疗以及合理护理后,除3例因患有新生儿肺炎继续接受治疗,其余患儿均痊愈,总治疗有效率为85.71%,患儿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1d。
提高先天性肠闭锁的存活率有赖于小儿外科医疗护理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从21例患儿的临床护理过程中认识到,想要提高治疗有效率,不仅需要实施早期诊断,还需要采取适宜的临床护理措施辅助治疗[2]。在患儿入院后需要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入院即置于暖箱内,通过采取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重视患儿保暖等术前护理措施,可使先天性肠闭锁手术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而为了促进患儿尽快恢还需要依赖于良好的术后管理[3]。首先,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并且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较薄,散热比成人快4倍,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而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硬肿症,并且手术全麻的情况下患儿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造成体温降低,所以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对患儿采取保暖措施,术后需要及时送回保温箱,避免低体温引起术后并发症,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4]。其次,胃肠减压需在患儿入院后立即进行,通过持续胃肠减压措施,可有效减轻腹胀和改善肠壁的血液供应。并且通过有效引流不仅能减轻胃肠道过度膨胀以改善呼吸,还可以减轻呕吐症状。最后,新生儿本身年龄小,加上手术创伤大,自身免疫力尚未成熟,内环境不稳定,在手术过后易发生电解质紊乱[5]。所以术后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儿血气及电解质,及时纠正。同时还需要重视加强补充足够的营养成分和水分,才能增强其抗病能力,促进手术伤口的愈合。
肠闭锁患儿如不能及时治疗,多在生后1周左右死亡。因此,早期确诊、积极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基础,经过手术前后精心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病情转危为安,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