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

2019-02-09 08:49
关键词:解构主义语言学语篇

燕 频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引言

翻译是伴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产生的,霍姆斯建议使用专业的词汇来称呼这门学问即“translation studies”。大约是在1950年代前后,翻译的领域已经不再单单只是一些著作的翻译,它蔓延到了各个领域,形成了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口译、笔译、直译、意译、电影字幕翻译等多种翻译类别与方式。当今的翻译学至少可以在文化研究、对比语言学以及比较文学等三个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方翻译学逐步过渡到结构主义阶段,专注研究文本;六七十年代时开始盛行的解构主义,强调文字无限的衍生性,认为翻译后的作品成为译者自我观念的体现,与原作基本无关,这种观念导致了西方翻译的研究由文本内转移到了文本外,脱离了原著的中心思想;进入21世纪,社会各界对翻译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翻译作品注重实用性、尊重原作作者思想,文本内部重新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由此,西方翻译学进入后解构主义时代。[1]

当今全球化加强,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国际分工更加明显,一方面对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有人喜欢外国文学——需要文学翻译;有人需要科技论文——需要科技翻译;有人参加跨国会议——需要同声传译等等。另一方面对翻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文学作品翻译要求还原源文本的中心思想与人物形象;论文翻译要求准确翻译关键性词汇等。因此,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应回归语言与文本,以文本为主,重视“意译”方法的使用,注重语境与单独词汇的关系,注重文本与文本之外世界的互动关系,使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学成为感性中蕴含理性、结构分析与结构思辨结合的跨学科研究。[2]由此涉及的是翻译中的功能语言学方法。

二、概念阐释

(一)功能语言学 语言学分为形式主义学派与功能主义学派,与之对应的就是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而功能语言学又根据不同特点分为不同流派。功能语言学的目的是帮助掌握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在文章翻译和分析研究之中。

功能语言学,顾名思义,它注重语言的“功能”,比起能否将文章的译文与原文一一对应,它要求译者更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即交际意义与社会功能。“翻译即意译”是功能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集中体现。翻译作为跨国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它面对的是如何及时地将他国语言转化为相同意思的本国语言,而不是做语句翻译。从结果上看,翻译时遵循原著的语篇属性与中心思想从而得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文本,因此,功能语言学下的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源于本文分析,经由语义转换,得到一种功能上与原作相同或类似的译文。

(二)翻译 翻译学是一门杂糅性学科,它广泛涉及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在西方翻译界,奈达首先将跨学科方法论系统引入翻译研究,随后他发现功能语言学应用在翻译方法中十分实用,又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相关理论,这就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盛行的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在此之后六七十年代盛行的解构主义忽视了翻译文本的中心思想,脱离原作的语言与思想,强调文字无限的衍生性,认为翻译后的作品成为译者自我观念的体现,是翻译研究的一大误区。在21世纪初期,人们开始重新回归原作的文本思想,社会各界对翻译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翻译作品注重实用性、尊重原作思想,文本重新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由此,西方翻译学进入后解构主义时代。

三、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后解构时代的翻译

(一)语篇分析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国际信息传播,在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语言和文化的语际转换关系到了能否将文章准确地翻译,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就是将其放置在一个包含功能、语言、情景的环境之下。由于翻译的目的性、交际性与传播性,要求译者在阅读、理解、分析、接受原文与产出译文时都要进行语篇分析,对文章整体语境和语篇所在的语言表达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和把握。其中,语境指的是源文本与目标文本所处的文化环境、内容产生时的情景以及单个词汇的语篇环境。语篇的谋篇方式是通过掌握文章主体框架结构、利用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产出一篇优秀译文的译者,永远是一位优秀的语篇分析家。[3]

语篇分析直接影响翻译文章中选取的语言表达形式。译者所选取的表达形式应对应源文本的文化背景、语篇题材、语言表达形式;译文的语篇整体应当与原文的语篇整体体裁结构特性尽量吻合;原文某一词汇的的翻译要符合该词汇在文章中上下文语境的情况;此外,译者也应当照顾阅读译文的读者,一定情况下要切合译文读者国家的文化情况与语序情况,如中英文之间的翻译应当进行语序的相应调换。

语篇分析是将整个文章成分组成一个整体,翻译出的成分应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这样可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应,实现译文与原文文章思想的统一、达到忠实原作、通顺语句的翻译标准。

(二)语境分析 语境是一种语言环境,文章中的语境,是特定词汇所处的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根据这个语言环境可以大致理解该词汇的意义。[4]

词汇的意义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会被翻译成不同的译文,脱离语境单纯翻译单个词汇的组合脱离后解构主义时代对翻译的要求,也不符合功能语言学对翻译的要求。所以,在翻译时对语境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 1.Thinking,as we will define it in this book,is a purposeful mental activity.You control it,not vice versa.[5]

例1.译文.书本中定义的思考是一项有目的性的人脑活动,你要控制它而非他控制你。

not vice versa 的原意是“反之亦然”,在这个段落中根据上文语境“你要控制思考”,翻译时应进行补译,将not vice versa 译为“思考控制你”。这句话体现了英语中的省略现象,这说明在翻译时应当注重语境分析,针对上下文对译文进行正确的补充说明。

(三)语旨分析 语旨会直接影响语言变体的选择与使用。语旨是指参与对话或情景的角色之间的交流或是角色关系,译者要通过分析整篇文章的语旨分析角色关系,从而对角色所讲的话和对角色的描述更好地进行翻译,在译文中准确生动地再现原文中角色关系以及角色性格。

第一,语旨关系到人称代词的准确指代翻译。在中英翻译中,主要包括第一人称I,第二人称you,第三人称it、he 以及her 的指代翻译。其中第二人称用于交际时语气亲切,存在劝说鼓励的意图,译者翻译时应当保留亲切语气,保留该种交际功能,但对于其他人称,译者应当视情况而做出相应改变。

第二,语旨影响情态动词的翻译。情态动词表示作者的态度、语气和感情色彩,经过分析,就能推断出该句在语篇中的地位及作用。例如:

例2.In this chapter you will learn a number of simple yet powerful strategies.[6]

例2.译文.在本章中你将学习一些有关于学习的简单而有效的策略。

例3.On graduating from Zurich he was rejected for an assistantship because on professor would give him a recommendation.[7]

例3.译文.因为没有教授的推荐,他从苏瑞师毕业后没能得到助教的工作.。

此中will 与would 为情态动词,均有“倾向”的含义,will 表推断,要求“阅读本章内容”才有了“learn”的行为;would 表主观意愿,传达了professor的意志、态度以及心态。

(四)修辞的应用 功能语言学离不开修辞的应用,而在功能语言学与后解构时代的翻译中,与修辞的应用存在着一定衔接,这种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8][9]

第一,修辞与翻译都是语言交流的行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国家、跨地区的语言交流行为,它的主旨与本质是文化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修辞也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是人类有目的、自觉地交流行为。第二,修辞与翻译都是跨领域的的人文科学的一种,广泛涉及美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翻译中应当采用多角度的修辞来丰富译文,对相应文段进行适当的增译、减译、补译、意译。第三,修辞学与翻译学都拥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他将语言分为“陈述性部分”与“施行性部分”:将“语义学意义”称为“陈述性部分”,将“语旨意义”称为“施行性部分”。这种理论转嫁到翻译学中,普通的直译就是“陈述性部分”,即可大致阐述文章意思,而加上修辞后进行意译,并对文章语义等进行分析后产出的译文为“施行性部分”,即根据文章篇幅与语境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翻译,从而达到不仅语法正确而且思想正确的要求。

修辞在翻译中的应用也包含了译者对原作作者的语言构建方式、原作文本构建方式以及原作中主要人格的构建方式。译者应关注原作作者的语言构建方式,这种关注在外文译为中文时尤其应得到重点关注,注重源文本写作方式与整体语境,在翻译时恰当地运用对比、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并对需要增译的部分进行修辞补充使译文得以丰满。

译者应关注原作文本构建方式。注重原作在宏观叙事层面的写作手法与表达,如视角、讲述、时空、人称、节奏等,重点关心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多重关系。译者应关注原作中主要人格的构建。通过修辞的应用使主体人格更加符合原作设定以丰富人物形象。

总而言之,修辞不仅仅是一种丰富翻译的手法,也是一种译者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表达,译者在用修辞来丰富译文时,译文也“潜移默化地”蕴含了译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生命观,修辞在翻译中的应用,让作品在充满文学意蕴的同时又介入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使文章受众更广泛,传播更深远。

四、功能语言学下后解构时代的翻译理想模式

后解构时代的翻译在功能语言学的影响下,提倡翻译原文意思的同时对文章进行语篇、语境、语旨的分析,并且分析原作与译文接受国家的文化环境,[10]提倡修辞学的应用,以合理一篇英文诗歌为例,介绍在功能语言学下后解构主义时代翻译的具体方式。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中文译文1:

你说你喜欢雨滴,而下雨之时,你却撑开伞;

你说你喜欢太阳,而阳关照耀之时,你却躲在树下;

你说你喜欢风,而清风拂面之时,你却关上了窗。

所以我无比害怕,因为你也曾说喜欢我。

中文译文2:

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首先,从语篇与语旨方面看,两种翻译方式都符合原有英文诗歌的结构及中心思想,有对比、有排比,二者相差不大。其次,从语境方面看,两种译文都有对原作语境的体现,但是第一种译文语言过于直白与僵硬,不符合大众对诗歌的理解与想象,而第二种对仗工整,富有押韵,符合大众对诗歌的理解与想象。再次,从文化环境分析,译文为中文,应当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相比第一种翻译,第二种无论是从对仗还是从押韵角度来说都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要求,在用词上采用四字词语押韵,适应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最后,从修辞角度来说,第二种译文比第一种译文修辞更加有诗韵,对原作中没有体现的部分进行合理想象与增译,在不改变原作意思的同时丰富了原作内容,使词汇富有情感,使大众更易接受,更具有文学价值。[11]

总之,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应当从多种角度进行翻译。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语言学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解构主义对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风格影响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重塑与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