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沭阳附属医院骨科,江苏 宿迁 223600)
骨折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较轻的骨折可以通过保守治疗使其康复,但若较重的骨折,则需要进行相关的复位手术后方可恢复,因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因病情的干扰极易产程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术后恢复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因而,骨折患者术后选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笔者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分别使用临床常规护理方式、综合护理方式,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做如下阐述。
现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40.8±3.2)岁;其中,男患者8例,女患者1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42.3±2.9)岁,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基础临床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注意事项的告知及术前准备。实验组在此之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方式,(1)建立由培训师、护士、护士长等组成的疼痛护理小组,且组员要求必须护理经验丰富、护理技能高超及理论知识要扎实等。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及疼痛评估,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镇痛药物[2]。(2)指导患者以高蛋白、低钠盐饮食为主,提高其抗病能力;而水肿症状的患者应严格控制钠与蛋白质的摄入,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调整。(3)将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时告知患者,并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告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同时观察患者的内心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疏导,提高其抗病的信心[3]。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的情况,主要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无痛四个级别。疼痛改善的总有效率=(无痛例数+轻度疼痛例数)/总例数×100%。
记录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骨折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s)描述,组间经t和x²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的情况进行评估后发现,实验组25例患者的疼痛改善率为92.0%(23/25),而对照组25例患者的疼痛改善率为60.0%(15/25),实验组远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疼痛是骨折患者术后比较多见的表现,因疼痛感的干扰易致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患者的预后恢复极为不利。综合护理干预是针对患者病情(疼痛)而制定的适合患者康复的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一项综合护理方式,主要包括疼痛护理小组的建立、疼痛评估、饮食指导、心理等护理干预,其中通过疼痛小组的建立,使其对患者的病情了解程度加深,增强了针对性干预的有效性;通过饮食治疗护理干预,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其预后恢复;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是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随之其治疗效果显著提升[4]。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改善率显著优于采用处理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再一次验证了综合护理方式的可行性。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将综合护理干预运用于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指数,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被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