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路径研究

2019-02-07 05:34程晓琼
绿色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实施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指出了随着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继承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显得更加尤为重要。职业院校作为区域技艺传承的主要承担者,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先天优势。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非遗活态传承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职业院校非遗活态传承切实可行的有效形式,以期为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57-02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折射出中同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是不够的,对于有着文化传承创新优势与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利用职业院校作为区域技艺传承者的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不断进行实践和摸索,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2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活态传承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理念。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要形成“现在‘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于‘长生不老,要促进其‘长生不老地活下去,就要以有活力的活在当下的‘活态形式将其传承下去”的理念。

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在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构建一个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形式、培养模式、发展体系、长效机制。

3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优势,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传承为形式,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为目标,承载历史记忆,延续文化血脉,促使非遗在新时代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园里“活态流变”的传承下去。

4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施路径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的“活态传承”,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尝试了多种实施路径,具体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主题社团建设、教习工坊建设、教学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引领、展示互动交流等6个方面。

4.1 课程体系建设

从2016年起,学校就将“非遗”内容引入到课堂,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之一,纳入到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邀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徐海清到学校进行授课,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竹木雕、泥塑、剪纸等若干门有着湖北地方特色的“非遗”选修课程,按学校施行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非遗”选修课程每门课程2个学分,36个学时。随着一门“非遗”课程建设的成熟,学校开始南点及面,纵横发展,开始挖掘“花艺、茶艺、木艺、园艺、杂艺”等有“非遗”文化特色的“非遗课程体系”,并将“非遗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中的重点,努力将“非遗课程体系”打造成学校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4.2 主题社团建设

学校与武汉市新洲区文化局合作,采取校地结合的方式,组建非营利性文化活动社团“问津生态皮影艺术团”,共同开展“皮影艺术传承合作项目”。“问津”以武汉市新洲区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问津书院”而来,“生态”以学校名字而来,“皮影艺术团”是以新洲地区流传已久的皮影戏为内容的学生社团。该团从皮影制作、作品创作、声乐灯光、现场演绎等,到展出展演、交流推广等所有环节,全都由学生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徐海清的指导下完成。成立以来,全校100余名学生加入到该艺术团,进行了6次展演,部分作品还在网络上进行了传播和推广。

4.3教习工坊建设

在学校三号教学楼的一楼,专门开辟出一个面积200m2的场馆,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徐海清先生共同筹建了“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该馆于2016年正式开馆,此馆共设教学实践区、作品展示区、大师创作工作室3个区域。展品中包括徐海清先生竹雕、烙画等工艺美术作品150余幅,学校学生作品500余件。依托此“非遗馆”,每年学校组织开展10余次主题活动,目前已经有800余人次的现场实践体验活动。

4.4教学科学研究

学校成立“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将“履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责,组织学校文化育人建设发展研究工作”作为领导小组工作职责。针对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领导小组多次进行研讨,确定了多个以“非遗”传承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进一步厘清了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价值与内涵,探索了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

4.5 辐射带动引领

在学校“生态非遗馆”的基础上,学校在所承办的湖北省四部委举办的“传播绿色文化共建生态校园”活动中,将“非遗馆”所培养的师生和多项非遗课程资源,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宣传员”,辐射带动了全省的20余所中学,开展了40余场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在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徐海清大师作为学校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的教师应邀参加,并展出了“生态非遗馆”的10余件精美的竹雕作品,不断扩大了学校“非遗”文化传承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也提高了学校校同文化品牌和美誉度。

4.6 展示互动交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学校结合各类主题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了50余场次的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充分展现了学校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的建设成果。不断加强学校与其他高校、学校与全省中小学、学校与社会等各方面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至今,全国80余所高校,全省100余所高中、中职学校,武汉非遗传播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到学校“生态非遗馆”交流,并不断创新交流方式,丰富交流内容,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成果。学校即将打造的非遗“研学”主题旅游项目,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院校传承下去的一个重要途径。

5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工作经验

5.1 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在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始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彰显立德树人特点和办学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面向全校师生普及与推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5.2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

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坚持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例如以长江流域、荆楚文化为主,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以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区域民间文化艺术为已任,形成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品牌。同时,学校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合作交流等高校职能有机互动和相互支撑,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5.3改革创新,推动协调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学校要把握“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时代是最好的传承”的理念,秉乘着“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时代,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得更滋润”的想法。学校要不断探索“非遗”在职业院校传承的融合发展路径,体现非遗传承与时俱进的态势。努力在不破坏非遗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与发展。比如: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上,开发别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尝试将校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由“输血”变为“造血”,以“产”养”遗”。再比如,利用视频拍摄的形式,将非遗作品原汁原味地“复制”下来,并借助互联网进行裂变式传播,吸引更多学生和民众关注,从而培育更多的菲遗“粉丝”。

5.4协作联动,促进开放共享

展示非遗是职业院校的荣光,保护非遗是职业院校的责任。非遗保护传承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合作,形成长效机制。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院校的传承方式和管理模式,使“现代学徒制”、“大师工作室”、“艺术工坊”、“学生社团”等职业院校的“低起点”,成就“非遗文化传承”、“大国工匠精神”的“高落点”。也要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充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傳播渠道和传习人群。

参考文献:

[1]张 晶.推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N].中国文化报,2018-04 09(003).

[2]龚春英.地方高校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究[J].长存大学学报,2016(4).

[3]刘晓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职院校传承研究[J].高考.职教研究.2016 (2).

[4]周 敏.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高职校建设的优势分析[J].才智,2015(5):232.

[5]张泰城,龚奎林.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与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12 (6).

收稿日期:2019-10-28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日(编号:2018572);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程晓琼(1980-),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实施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