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才
摘 要: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听说读写,其中阅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升阅读质量对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仅停留于教材阅读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阅读的世界吸收新知识,实现自我提升。
关键词:高年级;拓展阅读;作用;策略
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上,如果不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就很难满足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在实践和探究中找到优化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拓展阅读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入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他们具备了自行阅读的能力。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教导了学生如何阅读,但每个人还是需要在不断的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拓展阅读便给了学生自行寻找阅读方法的契机。其次是在拓展阅读中学生可以看到更多的描述手法,欣赏更广阔的世界,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写作中的素材,大量有效的阅读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1.立足教材内容,拓展阅读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往往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编订出来的,其中每一篇文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学习价值,同时也都是适应小学生当前发展需求的内容。虽然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极其重要,但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并不意味着脱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而是应当建立在语文教材学习的基础上。以此为前提,教师应当不局限于教材文本内容,拓展小学高年级阅读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和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合当前阶段阅读的文本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如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插画书籍或者有价值的语文报刊等。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之后,老师告诉学生《落花生》雖然只有几百字,但是所蕴含的道理并不浅薄,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通过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散文来更好地理解《落花生》这一文章。
2.拓展阅读时空,营造阅读氛围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拓展阅读时空,营造阅读氛围。所谓语文拓展阅读,需要拓展的不仅是所阅读文本的内容,还应当包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阅读和课后所布置的阅读内容,更应当延伸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学习教材内容之前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与这节课程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既能起到提前预习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打破阅读的时间、空间束缚,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展拓展阅读活动。
3.开展阅读活动,加强阅读交流
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教师应当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进行阅读交流的平台,比如诗歌朗诵、读书交流会等。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后实现思想碰撞,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尤其是小学生本就知识储备不足、知识薄弱,通过读书交流可以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挖掘自身的潜力。
4.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可能引发一些其他的问题。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往往也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错误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不利于阅读学习的长期开展。因此,教师应当扮演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和引导拓展阅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提升阅读效率。比如教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质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效果。
总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小学语文综合教学水平也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教师应当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最终实现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景胜.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79.
[2]倪振贤.浅析如何有效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活动[J].学周刊,2019(29):74.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