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利
摘 要:小学数学由于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也提不起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可采取启发式教学、生活化情境教学、为学生搭设游戏情境、引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以及通过数学实践作业等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相比其他学科更抽象,注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认知,所以,小学数学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困难一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把抽象、空洞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公式通过生活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物化成为形象、具体、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事物、事件,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1.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通过采取不断的问题启发、引导,使学生专注力保持在课堂知识学习中。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问题引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具体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学生有了求知欲,会自觉主动投身到学习中,由此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以及很多教育学前辈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了教师的启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教学,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一步步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认知。
比如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候,可以以加法为基础为学生搭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平台,采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
学校开学举行迎新活动,老师给每位被安排站在校门口开展迎新活动的同学都发了一束花,每束花里面包含5朵花,那么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每名开展迎新活动的同学手里都有一束花,那2名迎新同学手里共有多少花呢?3名迎新同学手里共有多少花呢?4名迎新同学手里共有多少花呢?……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学校迎新当天校门口一共被安排了10名同学开展迎新活动,那这么多同学手里的花都加起来能有多少朵呢?”
很多同学都会想到解决方案:“把所有迎新同学手里的花一朵一朵全部加起来”,老师表扬了发言同学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就是:“迎新同学一共有10名,一个一个加起来会列一个很长很长的式子,算起来也会比较费劲,大家想想能不能找个简便的方法解决呢?”
这时,很多学生会绞尽脑汁、突发奇想,想出很多奇怪的解决方案,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突发奇想,这个过程是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不管学生想法多怪异,要多给学生鼓励,说不定其中的某个学生就是未来的爱因斯坦。
在学生的解决方案都发言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通过借鉴某个学生和乘法思路相似的回答或者适当引导:“老师这里有一个解决方案,让大家给我评一下看看这个方法怎么样:就是我们可以把每个迎新同学手里的5朵鲜花作为一个整体,看成是一束花,我们可以先确定这样的一束一束的花有多少,然后再考虑每一束花里面都包含5朵花,那这10束花里面一共包含多少朵花呢”。通过这样的带入,让学生慢慢接受、领悟了乘法的简便思想,在后续学习乘法口诀等就会很容易接受。
2.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设生活情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具体、形象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事件。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理论知识物化到生活事物、事件中,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活、趣味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乏味,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数学理论的认知、探索、验证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出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学习“利用整百整十进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中,有这样一道题:“366-98=366-(100-2)=366-100+2=266+2=268”,學生对于366-100后为什么还要加上2难以理解,教师可为学生在课堂上搭建一个生活化教学情景:“王亮一家周末外出吃火锅,爸爸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装了366块钱,在全家人酒足饭饱后服务员结账时说他们一共消费了98元,同学们想一下爸爸该怎么付钱买单呢,需要把钱包里面的所有钱都给服务员吗?”同学们在仔细思考后回答说:“不需要,爸爸只要从钱包里拿出一张一百元付给服务员就好了,服务员然后会给妈妈找回零钱2元”,同学们在教师搭设的生活化情景中经过自我思考探索出了利用整百整十进行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原理,让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了这种简便计算方法的实际意义。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生活化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抽象总结出数学理论方法,实现了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原理的过程,这种探究模式让学生拥有和建立数学理论的伟人同样的数学理论的探索、发现经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素养,提升了学生的总体素质。
3.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游戏环节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中,老师应当采取趣味性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其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认识社会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最熟悉、最喜欢的方式。在学生课堂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通过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小学生口算练习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练习,教师在课堂上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小羊羔,一开始每个小组的小羊羔都处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小羊羔后面距离起跑线不远处有一只大灰狼,教师开始口算练习后,小组内成员每答对一个口算题小羊羔就往前进10厘米,每答错一道题小羊羔就往后退10厘米,所有小组成员答题全部完毕后,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小组的小羊羔是距离大灰狼近还是远,都怕自己小组的小羊羔被大灰狼吃掉,最终距离大灰狼最远的小羊羔所属的小组是胜利者。整个口算训练学生变得积极性特别高,参与度也很高,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学生在欢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完成了课堂知识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秒、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时钟在课堂上帮助知识讲解。通过教师实际操作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将抽象的时间数量关系变得形象、具体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实物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起数学抽象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形象、具体、生动的实物化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也可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回家做一个时钟,并且用自己做的时钟和家长进行互动:家长拨一个时间让孩子报,家长判断孩子回答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拨一个时间让家长报,孩子判断家长回答是否正确。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分、秒、时”,而且学习过程融入了游戏环节,让孩子爱上学习,同时父母参与加深了亲子关系,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5.课后为学生布置数学实习、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布置数学实践作业,可以提供机会让其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实现了對数学抽象理论、公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数学实践作业的开展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无用的数学理论推导以及数学公式的死记硬背,数学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洞数字组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数学实际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和有用性,通过数学实践作业的开展逐步改变了数学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定期为学生布置一些数学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学校要在操场周围种一圈树,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要求后,学生组成数学实践小组,制作出植树计划、到现场具体测量操场的实际各边长度、根据学校提供的树苗数量应用数学知识计算进行统筹安排,保证每棵树间保持相等的距离。通过数学实践作业,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还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总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方式、生活化情境教学、游戏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引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以及布置数学实践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认知过程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结论
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数学教师遵循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变,从传统教育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现代课堂的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认知、验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学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书文摘,2017(25).
[2]韩爱萍.增强数学兴趣,构建高效课堂:例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