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变变
摘 要: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趣味朗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朗读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必要性的说明,总结晨读模式的应用条件,并在实际教学经验的指导下说明课程教育的实践策略,为相关教务研究与方法探索,提供参阅材料。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晨读;趣味朗读
朗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岗位教师的重视。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于这一课程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当在课程教学中有所侧重。而在执行条件上,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教学需要,相关的岗位教师,务必要在明确朗读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落实具体的教学方案。由此保证课程教育与实际教育需求的适应性状态,维护素质教育的完成效果与执行力度。
一、朗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是整体知识系统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尤其在语言表达能力上,需要通过语文课程中的朗读教学,保证学生在正常发音的前提下,锻炼语言能力。在朗读课程中,可以尽可能地维护语言的连贯性,将学生所学的汉字以连贯的发音表达出来。以朗读的形式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熟练程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并对整体文章内容产生更加科学的认识。尤其在高年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朗读课程的坚持贯彻与优化调整,可以将学生小学阶段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整合起来,在形成完整知识结构的同时,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1]。同时,于理性的知识内容中,加入感性的情感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在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内容中,都表现出一定的文学功底,实现写作能力、阅读理解、口语表达的综合提升。
二、晨讀模式的适应性条件
“一日之计在于晨。”强调了早晨的学习优势,同样也是朗读教学优势方法的真实写照。在组织学生朗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晨读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实际教务工作中,利用早课时间展开晨读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早晨清醒的思维优势,在形成学习习惯的同时,通过发声朗读,提高一天的精气神,使其更加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大量阅读资料的支撑下,实现阅读量的积累。在早晨阅读课程开始之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并在丰富阅读内容与轻松阅读氛围的引导下,维护阅读课程的执行效果,发挥其自身的教学引导效果。
晨读教学模式,可以将阅读课程与特定的时间点相对接。在每日坚持的晨读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学习习惯,使其在每天早课时间,可以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中。而从教学角度出发,在课程管理中,教师也可以将一些课外的阅读内容,引入到晨读活动中。由此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内容上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其更好地积累语文课程知识,实现个人文学素养的培育目标,并在融汇语文知识的同时,保证课程教育的指导效果。尤其在知识结构上,可以补充语文课程的知识,形成完整的阅读空间,保证语文教育的素质化发展效果。
三、趣味朗读教学实践方案
(一)设置学习任务,增加阅读生动属性
高年段的小学生,在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上,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量,在阅读能力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塑造与锻炼,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对整体的文学知识系统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得出自主性的理解。为此,在高年段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强调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在设置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保证学习的方向性,强化教师对课程的控制与引导,维护教学工作的发展状态。
目的性教学,需要将学习任务作为课程的基本控制条件,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课程进度,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而这一教学方法在趣味朗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补充课程的严肃性,在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补充一定的目标压力,使学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课程学习。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晨读模式下的朗读教学,也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而在实际课堂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目的性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流于形式,在“摇头晃脑”的朗读中,使课程成为消磨时间的工具,反而失去了原有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由此,需要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针对朗读课程知识与语文素养能力,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系列目标的引导下,强化学生晨读活动中的参与性,并在生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保证课程的指导效果,优化学习效果。
例如,在每天清晨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对整个学期进行系统的规划,根据预先设定的课程教育进度,阶段性地准备晨读朗读素材。由此,将晨读阅读内容与语文课程知识形成良好的呼应,为整体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基础。方法上,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六年级上册的八组课文,设定不同的晨读朗诵主题。在内容上,分别针对景色环境、爱国情感、心灵成长、敬畏自然等主题内容,设置相关的朗读材料。以此,在配合主体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起到引导、衔接、拓展等功能作用。
而在具体的朗读课程中,还需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与文学知识学习,设置必要的目的性朗读。例如,在《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课程学习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寻找喜欢的诗词,在理解背诵的同时,于朗读课程中,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与讲解,并组织相应的朗读课程学习。由此,每位同学都参与到了朗读活动的组织中,并在个性化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了整个班级的朗读课程材料氛围。而在这一方法的引导下,也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效果,在目标性成长的教学方法中,完成了个人文学素养水平的塑造。
(二)开发赏识教育,补充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尤其是处在六年级即将升学的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课程学习后,会在知识内容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差距,并直接表现在知识掌握程度与文学素养内容中。而此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也会体现在学科测试与升学考试中。因此会对学生产生明显的心理压力,并对课程学习造成影响,逐渐出现畏难心理。虽然语文课程教学受到这一条件影响并不明显,但也要防范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晨读朗诵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其中应用的赏识教育方式,补充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维护学生的个人成长状态,完成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