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2019-02-03 09:37马生坚
现代交际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交流合作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摘要: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我国开始广泛地开展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对我国文化发展的作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相关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传播 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244-02

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强调沿线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文化的产业应该配合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整体地提升本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我国文化一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趋加深,文化的影响力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而逐渐提升。除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之外,文化交流也变得十分重要,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文化发展的作用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倡议,同时也是文化方面的倡议。“一带一路”顺应当下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间交流合作的趋势,推动沿线国家的經济发展和各个方面的交流。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者,有责任和义务深化“一带一路”的倡议。2016年我国文化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旨在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有效地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创新发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国内合作机制,促进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下,文化产业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开始大力发展。但是,在文化出口方面,一直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来说,西方文化成为国际上的主流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产业工业化,大批视听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使得美国文化在全世界内普及。这种情况在国际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大国,需要正确对待这一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打开了一扇门,而商品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附带文化价值的输出。同时,我国国内文化产业日趋成熟,使文化内容出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策略

1.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提出并且完善了“四个自信”的理论成果,其中之一的文化自信更是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坚持文化自信,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人物。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始终要坚持文化自信,树立自己民族文化品牌意识,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民族文化的品牌意识还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青年人一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盲目追求与本国价值理念相悖的外来文化,缺乏必要的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民族品牌文化,也可以说是当下社会迫切需求的。

2.完善文化产业结构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一定的监管,文化产业也不够健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出现了一大批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文化产业领域也有优秀的作品走出国门。但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化产业也迎来了民间资本,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文化产业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其中固然有语言和文字差异所带来的欣赏障碍,但是文化基础产业的不健全也有很大的因素。“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能力,因此也可以激发国内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巩固。完善产业结构,是提升文化生产创作能力的基础,也是系统地发掘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目前,除了政府主导的对我国传统文化发掘和保护的手段之外,在市场环境下,一些民营企业也在多方面加大了文化项目的出口和中外合作交流。比如,近几年来,我国影视产业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不仅有多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在亚洲和欧美等国展播,同时还吸引了美国优秀的电影制作公司合作拍摄。从影视产业来看,我国逐步从进口转向自给自足,又发展为出口。目前来看,我国本土的影视作品已经可以和英美等工业化技术支撑的影视作品进行同等的竞争,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呈现了反超的趋势。

3.培养先进的文化交流人才

尽管我国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但是依然需要依靠优秀的人才不断挖掘和传承。“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发展开辟了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在经济的交流中,文化交流合作更需要语言的统一。因此,及时调整并完善我国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文化产业输出的重要内容。据初步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使用的语言达20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其中官方语言50余种,以阿拉伯语最为广泛,其次是英语,再次是俄语。而目前,我国官方的通用第二语言是英语,而在国内的教育中,英语也是主流的第二学习语言。相对来说,阿拉伯语和俄语相关的语言人才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在文化产业中,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中,要开展多种语言的人才培养,建立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目标的语言人才培养策略,提高各行各业语言人才的基数,提高语言人才对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和影响范围。在文化领域内,多语言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的语言功底,同时,还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素养,使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4.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科学管理。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管理上具有十分模糊的界定,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不明确,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这些都导致了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使得文化市场比较混乱,许多民营资本对于文化投资的热情度不高,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也比较复杂,文化多样性显著提高。我国的民族文化要想融入其中,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首先就必然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支撑,给民族文化搭建优质的资源和信息平台,同时也要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消除各国之间的文化障碍和冲突,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合作环境。

三、结语

“一带一路”的倡议作为国家重点战略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识。在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下,必然会引起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而在当代国际环境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以至于接受和认同,则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文化影响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吕韶钧.“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以武术国际推广3.0时代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1-6.

[2]侯泽兰.“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J].经贸实践,2018(2):187.

[3]王天琪,曹小曙.“一带一路”文化意蕴的软实力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49-54.

责任编辑:赵慧敏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2018XYSWY05)。

[作者简介]马生坚,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交流合作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营造之我见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