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中新时代外语专业思政教育探赜

2019-02-03 09:37夏光祥
现代交际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摘要: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具有价值观念多元、思想开放活跃、自我中心倾向等特征,囿于国际化背景的教师队伍、多元化偏重的课程设置、狭隘化较弱的辨识能力、竞争化激烈的就业态势等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充盈心理文化世界、丰富课程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抢占网络文化话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途径培育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文化自信 外语专业 思政教育 跟进式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005-02

受语言环境和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响,外语专业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其思政教育具有差异化的专业诉求。笔者拟从文化自信语境探析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思政教育的特征、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特征的文化学分析

1.价值观念多元,自主性强

语言习得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语言国家文化、价值观的了解,但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发展等深层影响因素的不同,中外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等层面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外语所承载的“文化帝国主义”“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语专业大学生多数选择性地关注西方的节日传统、社交礼仪、乡风民俗、饮食服装和生活习性等浅层化的内容,漠视中华传统文化,对西方的政治实质、宗教人权等文化内核缺乏深入了解[1]。

2.思想开放活跃,可塑性强

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绝大多数涉及外文语料,受到母语、专业外语、第二外语等多国语言文化的熏陶,交际互动性强的语用特性、开阔的文化视野促使其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表达更加通顺、思维意识更加活跃、批判精神更加突显。不利的是,大学生尚处于三观初期养成的初始阶段,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进行中外差异对比,其选择与判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如若加以有效的思想介入,其认知会回归主流价值取向。

3.自我中心倾向,功利性强

随着自我意识愈发成型,外语专业大学生形成了独立的个性、较强的竞争意识,更多注重自我实现。但部分学生却走向负面,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思想和行动上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倾向突出。他们盲目追崇西式民主理念与行政体制,对蕴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等缺乏足够的认知与深入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淡薄,不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其理想境界狭隘、信仰追求功利[2]。

二、影响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意识的因素解构

1.国际化背景的教师队伍

据调查,外语专业授课教师超过一半以上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是外籍教师,课堂绝大多数使用外语授课,且教育语言内容较少涉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国情党情社情的知识传授等,未经筛选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会渗透进教学过程。加之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进程中,西方现代文化不断冲击下,学生更易受到潜移默化的侵染,学生对国家人文历史、民族时代精神知之甚少,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普及。

2.多元化偏重的课程设置

植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外语学科造就了外语专业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的特殊性。据调查,外语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涵盖外语知识与技能等内容的专业基础和选修课程学时达到其毕业要求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学生课程学习内容以外语语言规范、文化特征为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涉及较少。加之学生需要投入大量课外时间花在语言学习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外国文化,部分学生认为语言习得应偏重学习语言国家的文化内容、礼仪习惯、价值思维等内容,导致其在学习中国文化方面缺乏足够的课程载体和有效的教育场域。

3.较弱的辨识能力

在智联互通的5G信息时代,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途径更为迅速、便捷、广泛。由于社会经验尚浅,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部影响,其更关注西方政治运行、社会治理方式,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关注度低。容易滋生个人中心主义或享乐拜金主义等较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

4.竞争化激烈的就业态势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开设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789所,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年年都迎“史上最难毕业季”。在当前就业情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对专业外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等明显受限。部分学生仅注重专业知识学习,集中精力通过外语专业等级考试等与毕业相关的证书资格类考试,认为思政课和其他与外语专业知识无关的内容枯燥无味、缺乏“有效性”“实用性”,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文化自信视域的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思政教育的路径抉择

文化的导向功能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针对外院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笔者提出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有效结合方式等,加强文化育人,培育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3]。

1.充盈心理文化世界:提升个人识别能力

为妥善解决学生辨识能力弱等问题,应引导其掌握辩证方法区别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断提高树立自觉抵御文化侵蚀的信念,批判性吸收西方文化,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比如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举办英语演讲辩论大赛、模拟联合国论坛、日语情景短剧大赛、海外游学汇报等,让学生了解国外发展最新成果,掌握西方话语逻辑体系和规则,进行疏而非堵,从而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心系国家发展前途命运,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丰富课程文化内涵: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相统一

外语专业课程因其语用性、人文性的特点,对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但当前外语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学。为充分发挥语言教学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合理定位外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因为他们与学生接触较多,学生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度更高,更易受到教育引导。二是要丰富教学内容。要在量大复杂的语言素材中筛选出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内容,做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观念引导同步同向。三是要创新教法学法。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挖掘德育元素。比如在讲授《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时,让学生清楚知晓母语文化与专业语言文化不是互为冲突对峙的,皆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在课程教学中出现因忽视母语文化的宣扬造成本民族文化失语的现象,从而逐步提高文化自觉,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

3.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学团活动的育人功效,应将学生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语言学习相结合,寓教于乐。这要求充分利用重要节庆、传统节日等,跟进学生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主旋律为内容的思想政治、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等,打造具有教育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通大外院加强双语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组建了“百灵鸽”双语文化推广工作室,秉承祈通中西文化、弘扬经典传承的理念,以双语为媒介阅读、讲述中西文化。该项目已成功入围2020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校赛。

4.抢占网络文化话语:着力打造线上育人新平台

针对意识形态领域艰巨复杂的新形势,应当进一步树立“互联网+”思维,开辟网络思政工作新阵地。通大外院积极探索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打造多维互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平台“通大外院voice”;重点打造的“学习进行时”“外院优秀校友启示录”“心海导航”等常设栏目广受学生及家长好评;公众号关注人数已达3000余人,累计推送400余篇,总阅读量逾20万余次,单篇阅读量最高达9530次。这些线上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能够多讲大学生愿意听、听得进的“微言网语”,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党团理论知识,提高中英文化交际能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提高思政工作的传递力和引导力,让主流声音在大学生中听得见、站得住、立得稳,为大学生打造纯净的网络家园[5]。

5.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增强文化自信,还需积极发挥外语学科优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国外的科学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以语言为媒介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这就要求加强对参加中外合作办学、互派交换生、海外实习、海外游学、志愿服务、联合培养等境外学习交流项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境外学习交流学生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生出国全过程。比如在出国前,通过行前教育会等,加强涉外礼仪、国情等的讲解,严防学生受到境外思想、价值观、理想信念冲击,重在预防;出国期间,通过网络平台等进行远程管理,把控学生思想动态,重在解惑;回国后,通过组织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重在引导。

四、结语

总之,加强外语专业思政教育要突破单纯语言学习界限,培养学生国情社情研判能力,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从而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同向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曹迪.国家利益视角下当代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2(5):77-79.

[2]孟延新.外语专业学生思想特征及其教育引导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9):173-174.

[3]谢查莉,黄杰.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交际,2019(11):9-10.

[4]周秀敏.高校外语教学中荣誉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46-49.

[5]刘友洪.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J].教育探索,2012(7):258-259.

责任编辑:赵慧敏

[基金项目]2017年南通大学共青团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跟进式教育理念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模式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2017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CIPP理论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估体系研究”(2017GJ003);南通大学横向课题“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建设与学生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18RH055)。

[作者简介]夏光祥,南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技术教育学。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