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要讲究几点精神的

2019-02-02 04:13陈甜甜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陈甜甜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就是为学生而设置的,要以生为本地展开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和文本产生共鸣,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几种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59-01

语文课堂并非单纯只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就可以的,而是要讲究精神的。教师要抱着尊重学生的精神,指导学生掌握读写等学习技能,并促使学生启迪思维,激发情感,感受到语文的诗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

1有本,尊重的精神

语文课堂的精神首先在于“尊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赋予足够的尊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哪怕学生提出了错误的想法,也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理解。這样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展现出师生之间的合作性,也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在学习《范进中举》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性,所以如果直接提出要求,让学生分析范进的人物特点,并让学生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则有的学生可能很难完成任务。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的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模拟文本对话,从范进和母亲、胡屠户、范太太等人的对话中找出对话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比较人物变化的方式,说说范进在中举前后发生的变化,并思考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尝试展开拓展阅读,阅读《儒林外史》,并尝试找一下在小说中是否还有和范进性格相似的人物,并探究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教学有针对性,能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在把握“根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是真正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如果教师能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学情,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则能让学生更好地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有情,读写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提高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目的性,将读写的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听说读写等各种项目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目的的练习中逐步积累语感,提高语用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讲究精神的课堂。

在学习《背影》后,不少学生都对其中的父子情感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读写训练。在初步展开训练时,可以摘取文章中的片段,如找到文章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场景,说说作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动词描写父亲的形象。此后则可以让学生展开自主仿写,尝试描写一系列的动作,并思考如何合理调整其中的动词,让描写更具有形象化。此后则可以让学生拓展开来,撰写一整篇文章。这样的写作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背影》一文的结构特点,分析文章为何要用“背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后,则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写作活动,尝试写一下和亲情有关的小故事。这样的学习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实践练习的效果,能促使学生积累语感。

学者温儒敏提出读写能力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进行反复的训练,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抓住基本训练。同时,任何学习唯有充分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他们才会学有所指,有的放矢,学习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教师在展开初中语文教学时也要注意这一点,要指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展开读写练习,在得法的训练中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能力。

3有味,诗意的精神

要构筑讲究精神的语文课堂,还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展现出语文味,要构筑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更好地展开鉴赏活动,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更是具有独特韵味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的内在意涵,引导学生品味语文的味道。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各种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诗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积极探究作品中的文化色彩,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和人格。

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并感受作品中的语文味,积极构筑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和中秋节有关的传统文化,了解一下为何中国人在中秋看到圆月后会产生思乡的情感。此后则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水调歌头》这首词探究其中的文化心态。通过阅读历史文化类的资料可以知道,宋代文人在面对挫折和打击时喜欢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寻求超自然的自我满足。苏轼作为一个同时精通儒释道三教文化的人,既讲求儒家的务实,又追求佛教的旷达和道教的超然物外。因此在《水调歌头》中作者也怀着超然物外的想法看待人世间的不如意,最后用乐观开朗的态度战胜了困扰。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感受到了这首词中浓厚的文化韵味,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要构筑讲究诗意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师则可以将各种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品味,其次还可以在教学导入语等方面下功夫,用儒雅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开始探究作品中的诗意。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心向往之,流连忘返,更会对学生素质和素养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筑有“精神”的语文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突出教学目标,突出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将学生吸引在富有韵味的语文课堂,不仅促使学生启迪思维,开展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净化心灵的舞台。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