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彬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改革;物流管理专业;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1月16日
当前,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创新之举,也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企业就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进行了以职业技能大赛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实际人才培养中效果显著。
(一)深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迈向智能化时代,我国物流行业也向“中国智造”逐步迁移,当今时代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比以往更甚,更为迫切。基于此,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就应响应市场需求,以学生上岗就业为导向,从学科专业本位化向职业能力本位化迁移,“以岗导教、以教导学、学岗交融、融合发展”,由此才能获得社会、行业、企业的共同认可,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实现的迫切需要。我国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起步稍微晚一些,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尚有一定的欠缺,过去较为通行的做法是沿用传统本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理论较深而实践有限,这就难以实现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这在长期的实践中非常常见。职业技能大赛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测试手段,这可以作为高职高专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一般来说,职业技能大赛通常是按照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的部分典型工作任务策划,比如智慧物流作业方案与实施、跨境电商、物流仿真设计,这些典型的任务将物流的职业能力本位与大赛的理念、内容予以融合并汇入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职业与实践手段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一来可以提高其物流专业技能,二来有利于学生把书本上的物流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中,理实一体化,从而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能力本位化目标,这也是当前所迫切需要的。
(三)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对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及其职业化实践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很多专业课教师都是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其职业化实践能力相对有限,职业化素养欠缺。基于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核心的重点之一就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这需要一定的平台。而职业技能大赛就是很好的平台,通过大赛,可以引导并促进教师深入真正的实践技能与职业环境,只有教师自身深入了解了大赛的实践操作、规则,并亲自练习、学习,这才会有好的大赛效果。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利的。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各种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导致物流产业加速转型与升级。与此同时,物流企业的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及其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所在。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根据从典型物流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改革目标以“智能物流”、“物流信息化”、“具备高技能的物流操作人员”、“物流业转向升级”为核心,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物流行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以物流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的在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实行具有物流行业特色的“双证书”制度,打造培养目标岗位化、培养方案“双证书”化、企业参与深入化的“依托物流行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基础实训、专业核心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践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思路是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个深化的切入点,将高职高专职业化教育的“职业性”、“理论性”融合在一起,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点融入相关开设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此,将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共同作为构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实现以物流行業企业需求为动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信息管理、配送、运输、仓储、国际货运代理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一)构建“教学做赛”一体化的个性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笔者所在的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以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及岗位具体核心能力为主体依据,划分八大职业能力模块,即仓储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配送管理能力、采购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货运管理能力、生产物流管理能力。从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对接12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并结合相关课程,设置了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物流仿真设计大赛、跨境电商比赛等技能比赛项目,如图1所示。(图1)
由此,把职业技能大赛、基于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毕业设计、物流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多个实践内容多层次、由浅入深地与日常课堂教学相融合,物流管理专业与长通物流、河南邮政物流、中海物流、郑州海马汽车集团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实习企业协议制度,通过协议保证工学结合,实习课程体系与物流职业技能鉴定衔接,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联合设备优势、人才优势,形成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氛围,使课堂教学、企业实习、实训等与职业技能大赛、实际工作环境实现无缝对接,使得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一体化”,加深职业技能大赛实际水平的同时也获得了实际的职业训练。
(二)实施工学结合、企业与院校融合的“双导师”互动性联合指导。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共建,实施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企业与院校融合的“双导师”互动性聯合指导。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聘请了典型物流信息化企业的技术人员按照物流企业实际岗位的工艺、流程、标准等物流高技能要求,与教师一起参与技能大赛的主体方案制定、指导、管理、评价的全部过程。特别要求校内的大赛指导教师,应全面参与技能大赛的方案设计、申报、组织、实施与学生的实体指导过程,通过大赛的项目实践,激发校内教师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延伸。
通过大赛的赛期准备,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大赛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并列出问题的清单,逐步予以解决;对于学生而言,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企业与院校融合的“双导师”互动性联合指导,多重交流,就达到了“教学做赛”的一体化,由此便于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大赛内容对接”。
(三)构建物流专业职业技能大赛长效机制。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和二级院系提供全方位的技能大赛保障措施,专门制定了《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要求积极组队参加国家级、省级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技能竞赛,强化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学期初应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参加竞赛活动的计划,竞赛内容应该与教学计划中所列专业技能训练以及人才培养方向一致。当年所参加的竞赛项目,应在计划所列范围内,实施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相融合的工作机制,将技能大赛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除此之外,学校、院系还建立了职业技能大赛激励机制与长效管理机制。将参赛学生的企业实践、技能竞赛获奖、技能证书等进行统一管理,予以嘉奖,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对在职业技能大赛工作中卓有成效的参赛指导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校内嘉奖等方面优先考虑,由此调动了教师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与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互为依托,互为一体。
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典型的“外向型”教学模式,显而易见的是高职高专院校整体实力与其投入程度的集中展现。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效平台深化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使得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融合一体、常态化,这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环境与实践环境的无缝对接,可以有效地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能力与就业适应性,为当前高职高专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范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惠琴.“双证融通”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17).
[2]钱惠琴.基于企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报告[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3).
[3]杨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1.7(4).
[4]王玉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4(4).
[5]彭湘莲,付红军.《食品质量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