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2-01 02:29黄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国际贸易校企合作

关键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1月5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校企合作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为校企合作模式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及沿线国家的积极参与,中国与相关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范围持续扩大。如何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布局和政策指导下,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素质高、技能强的毕业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國际贸易专业外向程度很高,在校生专业素质培养、毕业生就业情况、未来职业发展受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影响极大,这就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手段、途径,以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适应这一发展形势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校企之间互通有无、开展有效合作,改变当前学校、企业相互分离的现状,通过展开校企双方的深度联动合作的方式,促使高校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手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优化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结构与质量。

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在传统外贸的大背景下,服务于传统外贸需要,沿用固有的思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而忽略了外贸发展的新形式、新模式、新业态,存在与市场严重脱节的情况,在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活动中,面临来自制度、合作企业方、校方、指导教师等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企业而言,国家缺乏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保障。没有完善、科学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就不愿意承担过多的成本投入校企合作培养活动中来。此外,对于学生实习实训时产生的损耗成本及安全隐患问题、学生的实习补贴经费等方面的成本都严重制约着企业参与积极性。对高校而言,虽然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教学活动的开展,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但校方没有针对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参与实训指导等活动出台系统化的人事管理政策,缺少针对教师教学培训费用核算标准、教研教改费用等薪酬制度。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多是由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协调合作企业,而校企合作教学活动难以长期持续深入开展。

(二)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难度较大。目前,外贸企业或其他企业的外贸部门,通常规模较小、岗位有限、业务人员较少,在内陆城市,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因此,很少有外贸企业能够同一时间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甚至不具备接待整班学生实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无法深入接触实际业务,也较难参与核心业务活动,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对于企业来说,自身业务人员数量较少,又无法达到大型企业细致的岗位设置与分工,很难花费较多时间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参与具体业务必然会触及客户信息及交易信息等,为了防止商业机密外泄和客户资源流失,多数企业会避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内容,导致校外教学浮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许多高校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只是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而没有具体的校企合作内容与实际安排,难以找到真正能够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合作的企业。

(三)校企双方缺乏共同利益。目前,校企合作多呈现高校主动、企业被动的情况。高校方面多集中考虑学生的培养水平与就业质量,希望在学术交流、教材开发、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择业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企业方面则多考虑经济利益和业务发展,希望高校能够提供创新技术、人力储备以及发展空间的扩大。在实际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企业面临着由专业人员指导实习学生则必然会降低单位工作效率、影响经济利益,同时耗时耗力培养的学生未必愿意长期留在企业工作的两难局面,如何保证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不“跳槽”亦是个难题,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利可图,则参与积极性不高。高校是发起并推动校企合作的主体,如果无法找到合作中企业能够认同的共同利益,就会难以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无法获得各方都满意的人才培养效果。

(四)缺乏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高校的国贸专业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多数从高校毕业之后,没有从事过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就进入高校担任专职教师,长期及近期在外贸公司工作有行业经验的教师极度缺乏,对外贸业务的新发展也缺乏及时精确的了解,对学生实习实训指导存在一定欠缺。合作企业老师长期处于业务一线,从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但多存在理论水平有限的不足,同时面对大学课堂,也缺乏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尤其是在学生创新创业、择业就业等方面等给予充分、科学、全面指导的教师,更是缺乏。

三、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全面开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建设。首先,相关法律制度必须系统完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权利和义务;其次,地方政府可构建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对各种信息、资源、经费、利益全面协调,统筹规划;最后,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专项资金、税收减免等。从高校层面看,在对院系专业校企合作情况进行管理考核的同时,还应出台具体的、可执行的合作方案,包括合作企业资质要求,对校外教师的聘任制度和薪酬待遇,开展各项校企合作项目的要求和标准,考核评审方式及体系,同时也应包括各项目的预算标准和财务制度,针对校企合作的教研教改项目的经费支持等,使得院系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明确的目标,有可执行的规范,也有薪酬的激励。

(二)协调校企合作利益方,打造合作共赢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多个利益方,除了企业、学校、学生,还有政府、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间接利益方。校企合作必须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能力、资源等。尤其要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诉求,找准利益平衡点,积极组织动员各相关方参与其中,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共赢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共享和传递人员、物资、场地、课程、活动、项目等方面的信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推动各方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

(三)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国际贸易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业务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可结合合作企业的产业优势、行业特色、教师的个人能力等方面,在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课内容中,丰富教学形式,将考察调研、现场参观、模拟实训、企业实践、顶岗实习、企业老师讲座及指导、模拟招聘等多种形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将理论知识讲授、应用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提升贯穿于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中。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在确定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设计与进度安排,明确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设计考核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和资源,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积极邀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以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分享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要求高校自有的专职教师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因此邀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讲授实务类课程以及选派教师参与校外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企业挂职锻炼,拓展自己的专业经验。同时,院系可经常舉办学术交流等教学研讨活动,教师结合自身所授课程的教学情况,尤其是外出学习与挂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专业教学的理念和方向进行梳理、明确及统一,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

(五)成立外贸工作室,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国家鼓励创业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及各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依托合作的外贸企业,成立外贸工作室,由企业导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在开设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的基础上,选拔有兴趣、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组队入驻,由合作企业分配项目或项目中的部分工作,由入驻的学生团队具体运作实施。初期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和内容,开展一些专项练习,如数据分析、谈判方案设计、信用证审核、单据制作等,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比赛,如POCIB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通过这些专业比赛锻炼,并检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对这些团队中能力较强表现优异者,可逐渐参与企业实际外贸业务,如果校内有“创客空间”或“创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推荐进入,由学校提供创业方面的更多服务和便利。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嘉.基于跨境电商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

[2]徐叶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2.

[3]胡文静.应用型高校国贸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8.6.

[4]尹苗苗.校企合作培养协同创新人才[J].文教资料,2018.7.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国际贸易校企合作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