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中学)
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恰如其分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唯物史观融合在历史教育之中,如何在“教本”与“学本”的结合点上拓展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创新历史课堂?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在理念定位上,由点到面;在理解体验上,由单一到对比;在探究延伸上,由课内到课外。这一切离不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主的“互联网+”的高效介入。历史教师应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力求历史课堂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积极主动融合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客观准确掌握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突出生动鲜活学习特征。
统编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何做到以“线”穿“点”,以“点”连“线”,离不开数字信息化那强大、快捷、全功能覆盖的技术支撑。
以部编初中历史《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教学为例,所谓的“面”就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中心从宋代开始南移。对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基本特征认识:广度、深度、政府在经济上倚重新的经济重心。然而,我们还必须从更细微的“点”上理解:
1.多媒体出示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然后追问:“该谚语出现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中国南方地图。
2.多媒体出示《耕获图》并追问:“以顺时针方向为序,你认为从耕田的环节开始,图中的哪些人物从事什么劳动?”
3.利用现代化技术进一步放大《耕获图》中插秧与收割的画面,说说南宋时期江南水乡的水稻最少一年几熟?
实践证明,这样的“点面”结合,因为“而互联网+”的高效介入而更加紧密。《耕获图》表现的不仅仅是劳动的场面,更是南方经济腾飞的活生生的见证。利用“互联网+”将其中更为细微的地方呈现给学生,正是帮助学生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当然也是创新历史课堂的应有之义。
“选用不同的史料,运用不一样的思维方法,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历史解释和评价。”如何糅合不同史料进行有意义的对比,加以佐证、引申思考,必将擦亮学生的眼睛,给他们更多思考、感悟和启迪,这同样离不开“互联网+”的保驾护航。
同样以《宋代经济的发展》的学习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对比理解活动:
1.多媒体出示宋代名窖分布变化,引领学生从宏观上观察,利用多媒体聚焦景德窖,引领学生从微观上对比观察,再从整体上理解宋代经济。
2.多媒体出示《唐六典》卷二十:“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散。”吴自牧《梦梁录》:“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引领学生分析对比唐宋经济的不同点和发展变迁。
学生在一个被“浓缩”了的空间内相互对比、相互印证、相互发现,学生视域的扩大、时空观的改变、价值观的重建变得轻松且意蕴十足。
“互联网+”中的“+”不仅仅是指信息化技术上的“+”,同时也是教学方式上的“+”,课堂内外的“+”,链接古今的“+”。这里的“+”不是简单的复迭,而是必要的互补,和谐的融合,关键的增量,是“1+1大于2”的“+”。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揪住这个“+”,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更深层次地拓展延伸,在更多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仍然以“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教学为例,课末可创设这样的探究环节:
多媒体课件展示《货郎图》配上文字,可以是诗歌,可以是说明性文字,可以是抒情性文字,可以是一段对话,可以描述其细节……学生配上的文字可谓丰富多彩:
学生1:“便宜了,便宜了,家中所需,一应俱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学生2:“丝绸针线,无所不有。”
学生3:“再便宜一点吗?让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皆大欢喜。”
……
瞧,这样的“+”甚至牵扯到语文,波及到“讨价划价”等市井世俗生活,其“综合性、趣味性、人文性”糅合其间,怎一个“趣”字了得?这样的课内外拓展促使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学习历史的思路和眼光在变。历史不仅仅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不仅仅是严肃的,也可以是幽默的;不仅仅是正规舞台上的具体史实,也是市场角落中的“插科打诨”。在此过程中学生视域的洞开、情感的滋养、心灵的润泽、品性的纯化、时空观的重建,才是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统编历史教学所更加需要的境界。实验证明,师生做到了这一点,而一旦做到,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