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反思与对策

2019-01-31 22:40蒋静娴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评教医学院校教学质量

蒋静娴,柳 亮

(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逐步走向普及化阶段,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国家对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视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内涵,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的进行客观、科学和准确的评价是监控和督促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对现行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能够为我国医学院校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一、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

(一)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适当的方式采集课堂教学信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成果分别作价值评价,为教学决策或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2]。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发展很快。目前,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在医学院校内部均已建立,各学校也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对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负责,并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与反馈[3]。

1.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评、管理人员评价”四种评价方式为主,学生评价采用一套通用或者分类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多用于学期期末,学生在登录系统后完成对本学期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与管理者。而专家评价与管理人员评价主要也是运用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随机选取课堂进行听课。教师自评也采用一套对应的评价体系指标对教师的本职工作进行自我评价。由于专家和管理人员覆盖面有限,所以现阶段仍以学生评价的结果为主。

2.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中基于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进行分类。这种评价标准能够让教师与管理者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对于程度方面却不能明确了解。定量研究则对于每一个考核项目都给出明确的分数,用数量来衡量教学活动,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项程度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二)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评价指标。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合理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没有针对性。仍有部分医学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对课程的性质、专业、年级、上课方式等采用的是同一套评价指标。医学院校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专业,每个专业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用同一套指标进行考核显然是没有突出专业特色,缺乏对学科特点的深入研究[4]。并且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出新要求、医学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相同的评价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准确的教学反馈。适应不同学科、不同时代的医学教育发展需求。二是指标内容缺乏科学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概念上存在界定模糊不清,语言空洞。如“非常好”“较好”“一般”等选项,没有赋予确定的数值,受学生主观影响因素大,不能让学生直观地对考察项给出客观的评价。课堂评价结果存在一定误差,难以真实反映教师授课情况[5]。三是评价指标可测性不强。对医学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体系进行搜索后发现,有些存在指标划分不明确,问题重复,问题表述存在不清楚或有歧义的情况,这些都会对评价指标的信度、效度以及可测性产生影响。

2.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在评教结束后,反馈内容往往只是对评教结果进行一个简单公布,仅仅只有等级的公布,或是简单的分数公布,这对于学生、教师而言无法做到了解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在不清楚的情况下结束了该门课程的学习与教授。因此,容易造成对反馈结果的消极对待。而在反馈的时间长度上,由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在学期末进行,而这时,学生的各项学习任务也到了紧张阶段,特别是在课业任务繁重的医学院校。许多学生应付式的完成评教任务,并且教师队伍庞大、人数众多,等待统计结果出来的时间较长,这就造成了统计结果难以及时反馈给教师。

3.缺乏正确的理念引领。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仍旧倾向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较少有涉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也多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与学生是课堂的价值主体理念相悖[6]。由于缺乏了正确观念引领带来评教偏重对教师的“教”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遭到了忽视。从而在高校教评管理中始终占据评价体系的主要位置的是学科和教师教学为中心,传统理念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束缚。导致了评教目的与评教结果不相对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发现自身学习不足之处,激发学习热情。而在教学质量互评中,学生与教师可以共同发展。从而改进高校整体教学质量。部分学生与教师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评价有正确认识,教评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方式。并非是学生认为的期末“应付式任务”以及教师认为的绩效挂钩机制,而是一个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受益发展的良性手段。

二、对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师生互评、教师自评、专家与管理者监督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主的模式,多范围、深层次地对总体教学情况进行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将教学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列出并探讨改进的方法与路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营造一个有利于评教工作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引起学生与教师对评教工作的充分重视。

2.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是动态的、变换的、发展的,应根据不同评价时间段、不同评价主体和不同课程性质进行设置。一是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所有课程不再用传统单一的统一指标进行评价,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的指标也不相同。由于学生、专家和领导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判断存在不同,应基于这些不同对评价指标进行差异化改变,不仅是体现在内容上,还有问题的阐述上[7]。二是应建立明确的等级分布并且对其权重赋值。每一个等级有着清晰的程度说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效度,促使评价者对观察项能给出一个客观评价。三是增强评价指标的可测性。医学院校在制定课堂教学指标时要通过相关部门,经过一系列科学合理地制定流程,制定出全面、语言精练、表达清晰、可测性强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每项具体指标在实际评价工作中都切实可行。

3.构建完善及时的评价反馈机制。高校课堂评价机制的反馈对于提升学生与老师的自我认知与工作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建立一个全程化、完善性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8]。对于评价结果的公布方面,不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表,而应该根据评价结果形成一份具体的分析报告,作出一个详细说明以及相应的建议。对于教师而言,能让其更清楚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应采用全程性及时反馈的方式,各类课程的评价时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分布在不同时段进行,在课程的前期、中期、后期均可进行评价,既可以避免期末紧张时段造成的应付式评价又可以避免一次性评价带来的不合理性。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公布,以促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完善的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9]。医学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深入研究适应医学院校发展需求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方法,持续提高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评教医学院校教学质量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