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艳,郑 芬
(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丽水 323000)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给药的主要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易达到并保持药物疗效浓度和起效快等优点。静脉留置针因其具有较长时间留置、对血管刺激较小和柔韧性较好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1]。小儿为特殊患者群体,由于其年龄较小常于静脉穿刺过程中表现出哭闹、乱动等不配合行为,造成一次穿刺成功率较低;患儿陪床家属未看护到位导致留置针意外脱落,造成治疗期间反复穿刺[1]。强化护理干预是指针对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可能的高危因素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需有规律地、循序渐进地、连续并强制性地实施干预措施从而强化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行为[2]。本研究旨在评估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强化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应用价值,为提高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延长置管时间和减少穿刺次数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9月-2018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10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纳入标准:(1)患儿父母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2)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脏器功能障碍;(2)伴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0-5岁,平均年龄(2.54±2.02)岁。实验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0-5岁,平均年龄(2.59±2.36)岁。实验组患儿支气管肺炎20例,哮喘18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其他2例;对照组患儿支气管肺炎21例,哮喘19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其他2例。两组患儿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护理方法。(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穿刺前沟通,穿刺时安抚患儿和陪床家属情绪,穿刺后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和输液反应。(2)实验组。实验组患儿实施强化护理干预,成立强化护理干预小组,小组由护士长和9名责任护士组成。穿刺前:①护理人员:9名护士需接受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理论和操作为期10个课时的强化培训,培训后需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考核成绩均高于90分为合格,合格后可实施干预。②患儿家属:采用相应评估量表评估家属照护能力,了解家属对患儿疾病相关知识和静脉留置针穿刺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家属掌握程度给予针对性知识指导与宣教,提高患儿家属静脉留置针穿刺相关知识知晓率,从而取得家属配合。③患儿:穿刺前评估患儿血管走向、粗细等。④环境:调整室内温度为22℃-26℃,保证室内光线充足。穿刺中:护理人员用礼貌性用语,如“您好”与患儿家属积极主动沟通,使家属主动配合并安抚稳定患儿情绪与行为;责任护士深呼吸,保持良好积极心态;根据患儿血管的粗细程度,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血管和进针角度。穿刺后:责任护士向患儿家属讲解常见并发症和注意事项(保持穿刺皮肤干燥,防止自行拔管),嘱患儿家属看护好患儿勿剧烈活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和输液反应(每1小时巡视1次)。上述护理措施需不断评估与实施。
3.观察指标。(1)一次穿刺成功率:收集干预过程中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人数。一次穿刺成功指第一次进针后有回血、液体正常滴入。(2)置管时间:收集两组患儿干预后第一个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3)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
1.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干预后,实验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42例(84.0%),对照组30例(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43,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分析[n(%)]
2.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干预后,对照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为(2.1±1.5)d,实验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为(3.4±1.8)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置管时间比较(天,
3.护理满意度。干预后,实验组患儿父母护理满意度为50例(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40例(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静脉留置针是静脉输液治疗较为广泛应用的器具之一。多数研究报道,静脉留置针因其具有保护血管作用,能够减少反复穿刺,从而缓解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其次,因其可在血管内保留较长时间,减轻了护理人员工作负担[3]。强化护理干预通过全面识别与判断某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制定相应措施而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提高,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延长,表明强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具有一定效果,值得推广。
表3 两组患儿父母护理满意度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