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挖掘教材资源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19-01-31 18:23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五壮士创造性课文

(甘肃省礼县北城小学)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但还未形成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速度快,阻滞因素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

一、从主人公的智慧中感召创新的动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所编选的课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极好范文。如《司马光》《称象》《赤壁之战》《田忌赛马》,等等,这些课文的主人公勤于动脑,摆脱了习惯性思维的窠臼,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或使一个人化险为夷,或使一次争斗转败为胜,或带来了技术的革新,或解决了现实的疑难等。学习这些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智慧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一遇到问题,只要善于动脑,敢于创新,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从描写的语言中激发创新的兴趣

课文中一些描写的片段,语言形象生动。只要教师教法得当,能唤起小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如教《冀中的地道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画一画“冀中到地道图”。教《詹天佑》,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之”字形线路图、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井法”示意图,八达岭隧道“中部凿井法”示意图。学生画出的图,虽然是幅幅有别,但一定是各具情趣,凝结着孩子们的智慧。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第二自然段,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入山,痛击敌人,表现出不同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分别扮演五个战士的动作和神态,能使学生在真切体会到五壮士个性的差异和感情的同一。特别是表演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时,“大吼一声”,怎么吼的?课文未交待,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有的学生喊道:“打!狠狠地打!”有的喊道“小鬼子,去死吧!”……如此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

三、从内容的改写或续写中增强创新的信心

小学语文课文中,选入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这样可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改写只要能发挥想象有新的细节,教师不妨多给以表扬,以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

有些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富于启发性,鼓励学生补写,也能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信心。如《毛主席在华山》结尾: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课文戛然而止,顺着“在哪儿呢?”这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想象着写下去,由学生尽情发挥,只要能自圆其说。

《只有一个地球》结尾“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森林资源的破坏,了解环境污染给地球、给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针对现状,要求学生产生奇思妙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想法虽很可笑,算得上异想天开,教师还是要给予肯定:相信经过努力,这些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四、从字、词、句的训练中培养创新的自觉性

字、词、句的训练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每识一个字,每学一个词语,每掌握一种句式,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只要学法与众不同,教师及时鼓励,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独特方式学习的习惯。如:汉字“毯”,教师一般从结构上分析识记字形——外边一个“毛”,里边一个“炎”。一名学生的识记方法是:毯子毛绒绒,真暖和。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教学时启发学生各自找窍门,采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区别和识记。

总之,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造力并不神秘,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教师要坚信创造潜能的普遍性及创造力的可培养性,关注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的题材,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利用,善于引导,善于启发,以课堂为主阵地,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猜你喜欢
五壮士创造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背课文的小偷
狼牙山五壮士
——根据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编写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背课文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妙对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