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处着眼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引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路径探析

2019-01-31 18:23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应用型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一、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016年3月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在“十三五”时期实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质量强国”,而提升质量归根到底靠企业,企业要担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主体责任,在创新、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都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是德、日等国在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中国创造,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无论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还是“中国智造”,都需要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需要大规模布局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单位分别承担着校内和校外的人才培养重任。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因此,目前针对高职教育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很多学者进行了很多探索研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引入“工匠精神”内涵的探索与实践并不多。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模式不能照搬高职院校。这是因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尽管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所培养的两类人才的职责与分工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技术人员、工艺人员、技术管理员和高级技工等,更注重实际操作。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人才评价体系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高职专科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在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上,应用型本科一般面向行业,为学生提供职业迁移的平台;而高职专科则主要面向岗位,为学生直接就业提供必要的技能准备。

因此,当前应用型本科院亟需校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培养模式,优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制度路径。在德国、日本“工匠精神”发展的文化历程中,自我和社会的认同感是使“工匠精神”发扬光大的精神动力,而“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基于专业教学。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仅仅通过思政教育课程是很难实现的,而目前专业教学中又存在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内涵培育相脱节的问题。此外,实验与实践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的培养模式又导致其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割裂。再有,“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与目前课程体系中“只重结果、忽略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又相矛盾。

二、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策略

1.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建设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专业课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特点,将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如可采用“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手段,在对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入案例教学,阐述职业精神对促进产业、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采用“校企合作课程”的形式,通过企业工程师介绍自身的职业发展历程使学生感受到职业精神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调研。

2.在毕业设计环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逐渐养成“工匠精神”

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实践的基本训练,旨在提高学生从运用书本知识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遵循的是“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的模式,教师总是处于主角地位,缺乏对学生“知识的自我获取、问题的自我思考、难题的自我解决”的训练方式,学生的“工匠精神”难以养成。采用对学生的从头训练模式,采用“一对一”的过程指导方式,如从最初的问题提出、文献查找、方案探讨、方案实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目标课题完成的过程培养,教师充分发挥辅助角色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有利于学生在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3.借助技能竞赛磨练“工匠精神”

学科技能竞赛活动补充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借助大赛的平台磨练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竞赛中,教师要努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于学生赛前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正、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教师传授的各种相关实践技能,学生的相互配合、积极应变、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历练和提升。

4.让学生亲身感染大国工匠精神魅力

采用“走出去”(如采访、参观等)“请进来”(如专家讲座等)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通过企业参观、人物采访等,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到“工匠精神”这一职业素质在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可聘请校外专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作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并具备这一职业精神。此外,还应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作用,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亲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应用型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