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

2019-01-31 01:02侯长林
职教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性金课批判性

□侯长林

如何抓本科的课堂教学? 陈宝生部长说得好:就是要“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只要“水课”都变成了“金课”,何愁本科教育变不成一流? 那么,如何打造应用型高校的“金课”?应用型高校尤其是正在朝应用方向转型发展的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升本时间短,积累积淀少,相对于研究型高校而言,其“水课”存在的面积更大,只不过其“水课”产生的根源主要不是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而是不知道何为大学“金课”,及其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等问题。笔者以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想把“水课”变成“金课”,至少要体现“七性”,即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辩性、研究性和艺术性。

一、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体现教育性

我国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或技术的传授、轻教育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增强教学的教育性,形成教学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2],即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前苏联休金娜(Г.И.шукиной)则进一步指出:“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条件下都会表现出来的客观规律性。”[3]这就是说,教学的教育性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教学的教育性既然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当然也是应用型高校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应用型高校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也就成了必然的价值选择和应有的行为导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能够适应并很好地服务社会,除了需要掌握其社会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或技术外,首先需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就需要强化教学的教育性。虽然高校教学的教育性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主体,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增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体现教育性的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应用型高校提升课堂教学教育性的统筹规划;二是制定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教育性的标准;三是提升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意识与能力。应用型高校要想增强其教学的教育性,教师是关键。教师的问题解决不了,就等于空谈。再好的设想,都需要教师去完成。所以,应用型高校所有教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都需要提升,但重点是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

二、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

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要体现实用性,是由应用型高校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1904年范·海斯担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时期,随着“为州服务”办学理念的提出,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应运而生。要服务社会必然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重视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即应用型高校是因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产生的。在我国,首先出现的应用型高校类型是应用技术大学,其次,是教学服务型大学。这是应用型高校的又一类型。无论是应用技术大学,还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其根本的共同的属性,就是应用性,即应用型高校的基本性质是应用的,比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性学科、打造应用型文化,等等。尽管应用型高校的应用性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其应用性。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如果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所讲授的知识不实用,这样的高校也就不成其为应用型高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实用性,是应用型高校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国正在朝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的本科高校,在应用型课程建设方面已经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为应用转型试点的本科高校多数都在应用型课程改革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课程设置的实用性,认为实用性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认为,传授实用性知识不是一般应用型高校的独特要求,研究型高校包括世界一流的研究型高校也同样如此,比如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副校长李荣誉在接受我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非常肯定地说道:“一流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有实用性;所培训的技能必须有实用性。”[4]世界一流大学尚且如此,一般应用型高校更应该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实用性。

三、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体现丰富性

大学与中小学比,知识的丰富性是其重要特征。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大学是“知识的宇宙。”[5]我们知道,“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因此,大学是“知识的宇宙”,其意义就是指大学虽然是有围墙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既是无边无际的,比如陆地的知识、海洋的知识、天空的知识甚至整个宇宙的知识,也是无始无终的,比如古代的知识、近代的知识、现代的知识,乃至未来的知识等,无所不包,总之,只要是知识都可以纳入大学并融入大学知识的整体之中。由此可见,大学的知识是丰富多姿多彩的,应用型高校在知识的拥有方面虽然不能与研究型大学比,但是应用型高校也属于大学的范畴,知识的丰富性,同样是其重要的特征,只是更加偏重于应用性知识及技术罢了。

英国高等教育理论家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的开篇演讲中就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6]也就是说,大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贮存丰富的地方,还是一个以传授普遍知识为己任的地方。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教师仅仅围绕课本进行教学,信息量少,尚能应付,但是在历史已经发展到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很便捷地获取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大量信息,若教师还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不玩手机、不打瞌睡才怪呢?当代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诚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根源在教师,在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分”太多。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应用型高校教师必须尽可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尤其是增加学生不易查找到的信息。所以,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 “以若干本教材作参考,在学科的范围内纵横驰骋,编写讲义进行教学”[7],才能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四、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体现前沿性

作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仅仅体现知识的丰富性还不够,还要体现前沿性。因为高校是追求真理、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其“‘高深’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专业性层面,而且反应在知识的前沿性方面。”[8]同时,高校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应用型高校同研究型高校一样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其差异在于:研究型高校重在培养理论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高校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管是理论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相关学科前沿性的知识,并且应用型高校都有责任建立确保教师能够将各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成果纳入到课程内容中的制度和机制,以此“展现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面貌,使培养的人才始终处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9]。

要在课堂上传授前沿性的知识,就需要教师经常阅读相关学科前沿性的文献资料,并不断将其添加到自己的讲义中去。一本讲义讲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甚至一本讲义一年不更新就已经落后。所以,优秀的教师一般是不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而使用不断更新的讲义。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不允许教师使用已经出版的教材,每一个走上讲台的教师都必须自己编写讲义。因为只有使用不断更新的讲义,才能保证教师不断传授前沿性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选用自己开发的教材,尤其是一些应用学科其技术性知识在当今时代可谓日新月异,关注新技术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五、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体现思辩性

虽然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思辨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但不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大学课堂教学则不同,可以说不管何种类型的大学,包括应用型高校其课堂教学都需要强化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所谓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指思考与辨别。思考是基础和前提,辨别是在思考基础上的辨别,是思考后的反思,以及反思后的思考,其中包含接受与批判两个方面,并且批判所占的比重较大,因而有学者也就把思辨性思维看成是批判性思维。当然,批判性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思辨性思维,但是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的主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首先还是要抓好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1 世纪的高等教育:观念与行动》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出:“高校必须培养学生能够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案。”[10]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在美国已经根深蒂固,每一所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斯坦福大学还“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有效思考(Thinking Matters),并且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11]欧洲等国家的高等教育界也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德国的马丁·布伯认为,教师“最有价值的教学绝非使学生通过机械式的方式积累知识,而是使个体形成建设性的批判思维”[12]。

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在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才开始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出现,并且其内容多是对西方思辨能力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不过,近年来,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教育界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可能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应用型高校需要培养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吗?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研究型高校的“专利”,恰恰相反,应用型高校还要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一流的应用型人才一定是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因此,应用型高校要想打造“金课”,其课堂教学一定要努力体现思辨性包括批判性。这是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六、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体现研究性

大学课堂之大,要体现对高深学问的传授。不传授高深学问还叫什么大学课堂?而高深学问的传授是建立在对高深学问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即连何谓高深学问都不知道,哪来高深学问传授给学生?因此,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和深度。应用型高校同样如此。教学作为学术活动,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学工作对于教师而言,具有与科研同等性质的活动,一种指向于未知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简言之,就是使教学上升为教研,上升为科研。”[13]这是大学课堂教学体现研究性的首要任务。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时任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的博耶在其《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一书中曾经建议:将学术分为研究学术、整合学术、应用学术与教学学术四种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交叉联系的学术形式[14]。既然课堂教学本身就属于学术的范畴,理当引起应用型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提高课堂教学学术性的首选工作。

课堂教学体现研究性的另一重要方式,就是提倡教师要进行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关的科学研究。不进行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关的科学研究,要想把大学课堂教学工作做好,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那是不可能的。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没有人能够不亲身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而能真正在大学里面教育好学生。”[15]所以,他认为,优秀的应用型高校教师应该同时是一个优秀的研究者,“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16]也许有人会问: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体现研究性吗? 回答是肯定的。应用型高校也是高校,也要“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17]应用转型的高校不论是技术类或是综合类,也不论是以什么学科为主,科学研究都是其重要的工作,如果放弃科学研究,其学术根基就会动摇甚至漂移。一个没有学术根基的大学还谈什么高深的课堂教学?我们知道,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根本,其实这些也是应用型高校的根本[18]。

七、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但遗憾的是,关于教学艺术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应用型高校对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性普遍重视不够。在西方,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Sokrates)的“助产术”。但是最先使用“教学艺术”一词的则是德国教育家和教学法革新家拉特克(W·Ratkel)。他曾在培根思想影响下“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19],创建了他的关于教学原理的理论。我国对教学艺术虽然可以追溯到《学记》,但是在学理上,教学艺术并没有成为一个自觉的理论范畴,因而关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只能从近现代算起。教学艺术特征主要包括创造性、审美性和情感性。因此,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有创造性、审美性和情感性的教学活动。没有创造性的教学不是艺术,但仅仅具有创造性,没有审美追求和情感参与的,也算不上艺术。所以,真正的教学艺术应该是指创造性、审美性和情感性三方面都有所体现并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策略有下面几点:一是提高对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二是处理好应用型课堂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三是加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性金课批判性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