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西真
最近,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叫我把江苏省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的成果编辑出版,这件事情促使我思考教学成果来自何处,去向何方。
“教化之本,兴于学校”。一直以来,教学始终是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集中体现了制度化职业学校的价值和特征。教学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类经验代际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间接乃至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职业学校和工作场所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通过课堂讲授、问题启发、榜样示范、练习纠错等方式协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产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一线从业人员,其中的佼佼者还成长为技术骨干乃至大国工匠。这也是为什么职业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一定要以教学工作为切入点和抓手,从教学材料的设计与编写,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精心设计。从职业学校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学工作受到重视还因为它是职业学校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者。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完善,抑或是各类行政事务的推进,几乎都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围绕教学工作开展工作,有利于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彰显学校的特色。
在多年的教学探索、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做法、经验和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了基于丰富教学实践的抽象成果。这些成果具有以下特点:(1) 成果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任何一项成果一定是基于已有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是对已有理论和实践的验证、反驳或创新。所以理论是检验一个成果是否具有历史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重要指标。例如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成果——《德知技融合、因类施策、多元发展——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江苏实践》就充分借鉴了国内外技能学习的阶段理论、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涯发展理论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省职业学校的育人实践,构建了技术工人技能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2)整体框架具有一定稳定结构。成果要有其内在的结构稳定性,即各种围绕教学开展的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框架统一起来。这个稳定框架的价值在于明晰成果内部工作的机理。例如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报告》中提到的“以推进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为价值追求的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基本框架”“三层衔接、 六类贯通” 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用结合、点上试验、面上推广’教学标准实施路径”等。(3)形成清晰完整的概念体系。概念体系是一项成果由经验层面走向抽象层面的要素支撑,是一项成果发挥成效的关键变量。例如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系统设计、三次优化、融玩于学:中职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报告》中就贯穿着“项目教学”“微型游戏”“错位教学”等核心概念,且部分概念在成果的语境下还被赋予了新的意涵。(4)具有明确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的作用在于指导成果的设计与实施,并为成果实施效果的检验提供依据。例如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传承刘国钧“懂技术会管理”用人观,探索“双核并重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就始终围绕刘国钧的“懂技术、会管理”用人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构建了“课堂教学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双轨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四个特点是判断一系列的教学经验和做法是否能够“进化为”系统性的教学成果的主要依据。
但成为教学成果,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行之有效的。即使是在一所学校行之有效,也并不能确保它具有推广使用价值。所以判断一项成果是否能够在省级乃至国家级层面获奖,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的“标杆”,就不仅要检验这项成果在本校的实施效果,还要检验这项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兄弟院校的教学工作、 地方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和模式、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只有在形式上符合了上述四个特点,并在实践中具备了校内与校外的双重正面应用效果,那么它才有可能成为获奖教学成果。教学成果来自于教学,还要回到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