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新生科学学科学习适应性研究

2019-01-30 12:52林洁静
考试周刊 2019年96期
关键词:学习方法调查

摘 要:为了找出科学学科初小衔接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学习科学动力来自内需比例低,学习主动性不强;进入初中后沿用小学学习习惯,未及时根据初中科学特点调整;衔接阶段的学生普遍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学习。笔者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互动,激发学习兴趣;多方合力,参与衔接工作;掌握方法,缩短适应时间;课堂前测,根据学情备课。

关键词:初小衔接;调查;学习方法

初中科学七年级知识内容在小学阶段全部有涉及,由于两个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不同,同一知识在两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是不同的,在初中阶段的科学学习中需要以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建构。当前我国初中和小学教育都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但是初中所辖片区更大,所招学生来自多所小学,由于各个小学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和教学特色的不同,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态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初中科学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开展调查,准确把握衔接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精准进行备课,从而缩短初中新生学习科学适应时间。

一、 调查背景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统筹课程实施,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课程相互衔接,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得到进一步明确,使学段之间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于十七世纪在《大教学论》里提出教学衔接问题。我国衔接阶段的教学研究起步比国外稍晚,較早出现的研究是1959年赵慈庚关于大、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笔者在知网数据库中分别输入“衔接”“初中小学衔接”“初中小学科学衔接”对搜索到文献数量进行归类绘图。

综上所述,初小衔接的研究是迫切的,但在科学学科范围之内,针对农村学生展开的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笔者在本调查中对农村学校的学习主体展开调查,试图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找出农村学生初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的衔接研究做好基础铺垫。

[调查过程设计]

本次调查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三部分。

问卷调查部分题型为选择题,访谈部分题型为问答题,二者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互相补充验证。问卷调查部分依托问卷星,七年级学生分批于学校机房独立完成问卷;访谈对象从七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在办公室对学生单独访谈。为了问卷和访谈数据可靠,在正式调查前,均采用小范围的试测修改后,再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观察主要由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对初中和小学的科学课堂观察为主。

二、 调查结果

(一) 问卷调查

兴趣和考上好的高中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动力,七年级学生在初小衔接阶段出现了成绩下滑和个体适应时间不同的现象。分析比较初小两个阶段学习习惯,调查数据,学生在这两个阶段的数据基本表现一致,两组学生数据表现为初小科学内容难度和课堂特点上两个阶段存在明显不同;课上坚持认真做笔记的比例是56%,在课堂答题、课堂疑惑解决、作业订正方面都比较被动,课后复习和解决考试成绩不理想方面缺乏坚持到底的毅力。

(二) 访谈

分析访谈获得的数据,七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有:老师、同学、课本、网络等;初中科学内容多,上课节奏比较快,老师在课后会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小学科学课课堂比较松散,学生有小学老师科学课随便讲一下的感受,在课后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行为比较少。由访谈数据可见,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是在2005年全国全面开展,已有20几年的历史,但在农村小学中小学科学被作为副科看待的观念仍然存在。

(三) 观察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参加了初中和小学的教研活动,对两个阶段的课进行了一些对比。以月相这个内容为例,小学科学课上,开课老师的课堂设计以活动为主,由学生画出各种月相贴于黑板,学生分组讨论排列月相的先后顺序再引导到月相的成因,学生呈八条线辐射坐,在教室的八个方向放置黑白球,八组学生组内轮流坐于本组最中心位置观察八个方向的黑白球,观察后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讨论。初中老师在上这个内容时,由小学知识引入,在小学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位上课老师也开展了月相变化成因的活动,安排了一个大的黑白球,由老师拿球,绕着全班学生走一圈,并进一步学习了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在每个环节中配以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听课观察结果也正印证了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在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学生小学科学学得会比初中科学轻松。

三、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通过对2017级七年级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的学生在衔接阶段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学生学习科学动力来自内需比例低,学习主动性不强。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到:“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思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将学习科学动力为兴趣的同学数据与整体数据进行对比,表现为这部分同学在科学课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方面主动性明显更高,而调查数据显示七年级学生中学好科学的动力为兴趣所占的比例仅为38.32%。综上所述,衔接阶段的学生学习缺乏来自兴趣的刺激,学习表现得被动。

(二) 进入初中后沿用小学学习习惯,未及时根据初中科学特点调整。小学初中学习习惯基本的数据显示,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习惯基本保持一致,但是我国初中采取免试就近入学,高中则根据中考成绩划线入学,初中科学课时安排比小学多,课程内容多且难,老师、家长、学生对科学成绩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增加,面对各方面的变化,仍然以原来的习惯去学习科学,势必会出现成绩下降,难适应的现象。

(三) 衔接阶段的学生普遍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学习。七年级新生进入初中前,有些学生能从高年级同学、老师、家长等途径获得一些进入初中后的建议,个别学生也会在暑假参加一些小升初的辅导,但是农村里的孩子,辅导大多还是提前学初中知识为多,参加衔接阶段学习适应的辅导机会较少,针对某一学科的衔接阶段的学法指导就更少,又由于进入一个新环境,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四、 教学对策

(一) 加强互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同时调查显示,学生比较喜欢互动性的课堂,初中老师在开学那几堂课中要特别注意与小学科学课堂教法学法上的衔接,精心设计课堂各个任务,以任务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实现平稳过渡,同时在课后也要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学法调整。

(二) 多方合力,参与衔接工作。小学和初中科学老师要加强交流互相学习,给予衔接阶段学生最精准的指导;家长要有衔接意识,可以在暑假带孩子提早做好入学准备,比如熟悉初中学校环境及提早按初中作息时间作息;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去了解初小科学的不同之处,知道进入初中后学习习惯要进行适当调整。

(三) 掌握方法,缩短适应时间。调查显示,适应时间长的学生学习不主动,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养成预复习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养成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且坚持下去是非常重要的。

(四) 课堂前测,根据学情备课。初中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学习科学不是零起点,但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学生之间也不是同一起点,初中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前测,以了解本班学生最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因材施教。

总之,初小科学衔接阶段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现象,适应所需时间长短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兴趣越高,学习越主动,适应时间表现越短。

参考文献:

[1]陆晓艳.初高中元素化合物有效衔接教学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

作者简介:

林洁静,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黄田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方法调查
小学英语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心得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