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1-30 06:01张玉梅李劲松张登庆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稳定型球囊心绞痛

张玉梅 李劲松 张登庆

福建省晋江市中医院心内科,福建 晋江 3622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是临床心脑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CHD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之中位居首位[2]。CHD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从而发生心肌功能障碍[3]。单纯性的CHD比较少,大多数患者往往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目前对于CHD的治疗主要以传统的药物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疗效往往无法令人满意[5-7]。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型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技术,它无需开胸,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将各种诊疗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诊断治疗[8-9]。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治疗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广泛应用。其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也 被 应 用 于CHD的治疗[10]。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析CHD患者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114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的对症治疗和心血管介入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114例CHD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在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其中男性71例,女性43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9.7±5.6)岁,病程0.8~13年,平均病程(5.3±1.7)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心肌梗死29例;病理改变分类:单支病变53例、双支病变47例、多支病变患者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2组,2组患者例数均为57例。参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21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9.8±5.7)岁,病程0.9~13年,平均病程(5.4±1.8)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心肌梗死16例;病理改变分类:单支病变26例、双支病变25例、多支病变患者6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9.6±5.5)岁,病程0.8~12年,平均病程(5.2±1.6)年,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心肌梗死13例;病理改变分类:单支病变27例、双支病变22例、多支病变患者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类以及病例改变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⑴经临床诊断符合CHD的相关诊断标准[11],并经冠脉CTA检查或CAG证实;⑵年龄18~80岁;⑶意识清醒,无精神方面疾病。排除标准:⑴合并有严重的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⑵患有恶性肿瘤者;⑶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⑷孕妇。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对症治疗方法,包括给予口服硝酸甘油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抗血栓、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调脂。其中阿司匹林剂量100 mg/次,每日一次,美托洛尔服用剂量25~100 mg/次,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服用剂量10 mg/次,每日一次,并根据情况口服硝酸甘油。对于部分伴有水肿症状的患者,给予呋塞米片等利尿剂治疗,服用剂量20~40 mg/次,每日一次。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治疗15 d为一个疗程。

研究组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血管介入疗法进行治疗。术前3 d常规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大腿根部实施局部麻醉后,以桡动脉或股动脉作为起点进行穿刺,然后将心脏导管、导丝、球囊植入动脉开口,并沿动脉走行慢慢移动至至冠状动脉开口处,移动过程中操作需小心谨慎,尽量避免损伤主动脉。然后注入造影剂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深入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病变范围以及病变程度等具体情况。根据造影结果明确冠状动脉狭窄处的位置后,利用指引导管植入球囊导管,实施充气加压对冠状动脉狭窄处进行充分扩张后收回球囊[12]。然后在冠状动脉内膜中植入支架,并在动脉鞘管中注入10000 U肝素钠。术后密切监测的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并注意观察术后是否有炎症、出血等问题。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治疗的并发症情况。疗效评定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13],其中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评定分数良好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功能评定分数较好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没 有改善甚至加重,心功能评定分数较差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9.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实施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57例患者中,其中55例患者的心血管介入术获得了成功,2例患者因为球囊导管未穿过病变部位导致手术治疗失败,无死亡病例,手术治疗成功率96.49%。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9%,参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95%,研究组治疗的临床效果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和参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3±1.1)d、(9.8±1.7)d,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参照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12/50),研究组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胸闷、气促等[14]。CHD的传统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通过硝酸酯类药物缓解心绞痛临床症状,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药物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进展,降低CHD患者的死亡率等[15]。赵春莉等[16]研究发现传统药物治疗的疗效不佳,不同个体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对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的作用不明显,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心血管介入治疗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展以来,技术不断成熟,目前已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7]。心血管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性的治疗方式,介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之间。它通过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将诊疗器材送入心脏或血管内进行诊断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起效迅速的特点[18]。其中PTCA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重要技术点,将带有球囊的导管沿桡动脉或股动脉为途径送至冠状动脉狭窄处,通过充气加压对冠状动脉狭窄处进行充分扩张,使狭窄消失,从而恢复冠状动脉血管血流的通畅,快速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19]。本次研究中,采取心血管介入治疗的57例患者中,其中55例患者的心血管介入术获得了成功,治疗成功率达到了96.49%,高于参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参照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12/50),研究组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朱自强[20]的研究一致,表明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CHD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能提高临床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心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的步骤较多,对临床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在应用球囊充气扩张时,扩张部位容易出现血管撕裂破裂,从而引发血管急性闭塞,造成手术治疗失败[21]。

综上,CHD患者采用心血管介入疗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稳定型球囊心绞痛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