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新的地学与自然资源素养教育
——2019年“两会”地学教育提案摘录

2019-01-30 19:55刘粤湘
中国地质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两会科学素养文明

两会是观察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也极大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总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青少年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伟大实践,这是新时代赋予素质教育与以往不同的新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训练副校长、刘俊来教授:系统构建中小学地球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公民地球科学素养对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调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地球系统科学是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最为基础的学科,又在提高公民地球科学素养上具有独特作用,所以世界科学和课程领域对地球科学教育广泛重视。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课和地理课是地球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些课程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以地理学代表地球科学,难以树立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和人类圈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和地球科学常识基础;二是将地理学科划为文科,而进入大学又属于理科,出现学科分类体系的问题;三是地球科学教育内容不成体系,碎片化、系统性不强,缺乏整体设计,学习目标、内容与能力培养的递进性不够,难以从青少年时期培育生态文明素养等。为此王训练、刘俊来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转变地理学为地球科学的现有观念,加强中小学地球科学教育。重新整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地理课程中地球科学相关内容,构建地球科学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相契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以培养和提高公民地球科学素养为目标,制定地球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科学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共同参与,专业协作,结合当代地球科学进展、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建立系统化、分层次、递进式的由小学到高中一体化的地球科学教育内容体系。三是要构建全面体现地球科学素养教育目标、详略恰当的、有效的教材内容设计。四是加强对地球科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地球科学家与中小学地球科学教育课程和教师的有效合作与联结机制,建立地球科学知识信息共享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校长:加强自然教育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改革,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自然教育能让受教育者感知与世界、与自然环境、与下一代的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情感链接,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解决与自然环境相关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当前我国自然教育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仍处于空白阶段,存在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和理论工作较为薄弱,缺少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环保职能不断扩增、环保督察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生态环境类人才严重匮乏,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明显的缺口。王焰新建议尽快启动编制并组织实施我国自然教育规划,着眼于构建我国自然教育体系。同时修订并实施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类人才队伍建设十年规划,加大生态环境类人才引进力度。还要加快推进自然教育和生态环境类人才供给侧改革,构建系统化自然教育体系,支持高校相关学科、学位点建设。

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球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事业紧密相连,两会上的地学教育人,有着思索与建议,并给出了他们的睿智建言,发挥在地学教育中放眼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和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两会科学素养文明
请文明演绎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漫说文明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