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真金 张六红
“说课”的主体,一般是授课教师。教师的“说课”,最初主要用来帮助听课者更深入理解授课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意图、思维过程等。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说课”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研讨、赛课、教师资格认证等教师专业活动中,“说课”逐渐成为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想提升语文教师“说课”专业教学能力,先要理解“说课”的内涵和目的。
1987年,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较早提出了“说课”这一概念,主要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对课程的设计进行解说。1996年,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在进行“说课”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科研型教师必读:说课论》一书,将“说课”定义为“教师述说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①禹旭红较早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说课”活动,他认为,“语文说课需要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关注‘文以载道’和‘情感升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②丁雪梅认为,“说课,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节或某一课的内容,按照某种具体要求,向听众进行全面分析和讲解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③
本文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说课”,通常指教师对某一节或某一课教学的解释、说明及自我评价、反思等,课前说课的主体一般是授课者,主要进行教学解释;课后说课的主体,可以是授课者,也可以是听课者,听课者一般进行教学评价,授课者主要进行教学反思。语文教师的“说课”,主要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作为语文教学探讨活动的“说课”,这种活动,主要出现在语文教师教学交流、研讨中,是授课者将自身对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及“课标”的理解与认识,与受众进行交流、分享的过程。二是作为语文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课”,这类“说课”,主要用于新教师培养、选拔等过程中,旨在通过说课训练,促使授课者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意图、目标及其与“课标”的关系,思考教学实施的过程、方案及效果等,加深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总体上看,无论哪种场合、用意的“说课”,目的都在于更为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一线语文教师一般对“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等环节已是轻车熟路,但对于 “授课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及安排”“目标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授课”等问题的把握和思考,常常显得相对不足,为促进语文教师对授课行为进行全面思考、帮助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说课”逐渐成为语文教师专业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倡导语文教师“说课”呢?
“说课”首先有助于说课者对教学流程的总体把握。完整的语文教学流程,一般包括教案、学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后作业的反馈等主要环节。我们一般说的“授课”,主要对应“课堂教学实施”这个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授课”,大多会以大纲、教学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学习情况等为依据,进行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判断和行为选择,较少主动对自己的整个教学流程进行概括、审视、评价、规划。“说课”要求教师主动思考自己在安排教学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与“课标”的关系、实施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等行为的动机、行为依据、创新、不足等问题。教师将自己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和认识,通过“说课”的方式展现出来,每个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既有助于教师在课前完善、改进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也益于在授课过程中把握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实质上,这个“说课”的过程,包含了教师对整个教学流程自我审视、诊断及改进的行为,因此,“说课”本身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通过“说课”,可以增进听课者对教师教学的理解。
以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同行等人群为对象的“说课”,一般可分为授课前的预览性说课和授课后的评价性、反思性说课两种方式。课前说课一般凸显授课者的设计意图、教学理解、学情介绍、教学流程等内容,这样的介绍,可以让受众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其教学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听课者更加心中有数。课后说课一般凸显授课人对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内容理解、教学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吻合情况等进行的反思,可以帮助听课者更准确地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评判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利于授课教师自身查漏补缺,完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及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学生为对象的说课,一般强调学前准备、重难点和最重要的方法等,同样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说课”于说课者而言,还是提升专业能力、素养的有效途径。“说课”并非简单的“教师风采展示”,对授课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学综合能力等要求较高,需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与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说课实际上是授课教师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等素养的综合表现。通过“说课”,可以引导教师职前、入职的专业学习与训练,还可以间接性地督促教师不间断地进行职后学习,对课程与教学的把握更全面、具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研究型教师,全面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可以说,“说课”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体现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的,通过“说课”,语文的专业能力的确可以获得一定的提升。
本文认为,现有的“说课”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目前,语文教师的“说课”大多还是应用于教学竞赛、公开课及其他大型教研活动中,少数地区在教师资格考查、职称评审等专业活动中,会考查教师“说课”的能力。
由于语文教师平常的教学任务繁多,通常情况下,教师进行专业的“说课”研修及训练的机会并不多,不少教师对“说课”本身的价值和用意理解并不到位,因此,不想说、不会说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还有些教师认为,说课只是走个形式,授课才是关键,因此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在“说课”上。一般教师的说课,多会依循市面上的教材、视频中流行的说课“套路”,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内容框架逐一进行介绍,这样的“说课”,看似完成了说课的“流程”,但由于缺少教师独立的思考和专业的设计,往往显得比较机械、流于形式,内容千篇一律、囫囵吞枣,极少能够表现出说课者对教学深刻的理解、独有的匠心,说课者及其受众都不能真正从中获益。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语文“说课”应该展示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课堂学习、听课交流的向导,通常需要结合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情况来设计。目标过于空泛、杂乱,学习导向就不清晰。例如:有教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中,设定了“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心态”这一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中提到“激发学生的共鸣”,却没有说清楚激发学生的什么样的共鸣,仅仅是对百草园中童年趣事的共鸣还是对鲁迅先生蒙学生涯的共鸣;说到“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也并没有说清楚到底是培养学生哪方面积极健康的心态,指意不明,显得空泛。再者,仅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要学生感受童年乐趣,又要产生共鸣,同时还得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目标过多、显得杂乱,“语文”学习的特点也不突出。
此外,目标中的模糊性词汇较多,也不能准确引导学习。“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④不少教师在说课中常常使用“把握……情感、提升……能力、加强……训练”等表达,到底我们需要“把握、提升、加强”到什么程度?以达成怎样的小目标为标志?例如在《雨巷》说课中,有教师设计目标为“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一个目标里面包含了“把握、培养”两个模糊词汇,究竟怎样才算是“把握”?如何衡量是否达成了“培养”的目标呢?类似这样模糊性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到实处、缺少衡量的标准,听者很难准确理解真实的教学目标。
当代语文教育史上,较长一段时期内,教材几乎替代了教学内容,“教参”是不少语文教师上课的“标配”,教师教学,几乎不敢迈出教参之畛域。长此以往,不少教师主动剖析教材、思考教材与课程标准间的关系等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设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一般不能够脱离“教参”的规定。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这种“循规蹈矩”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减。体现在语文说课中,就是有一些教师较少主动深入解读教材,剖析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如何结合学情、借助教材内容、实现课标要求等问题。因此,一部分教师的说课,如果仅从表现形式上看,似乎激情满满;深入内里,我们不难发现,通过“说课”,不能体现任课教师对教材、文本、教学内容的理解,甚至有些教师还不能正确理解教材本身的内容。教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成更适宜教学的内容,借助教学内容、实现课标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思考不深、缺少自身独特的智力贡献,“说课”很容易形成“灵性的自我”缺席的状态,这样的说课,不过是在“言说着别人的言说”罢了。
教学需要结合具体学情来进行,学习者情况不同,教学目标、方法、实施等均有变化。一部分教师在说课中,比较注重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容易忽略“说学情”这个重要的内容。即使有,大多也只是概括性地陈述,如“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习基础不够好”“课外阅读较少”等套话,我们说语文学习中的“学情”,理应和本次语文教学直接相关,强调的是结合本次语文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素养来看,教学对象已有的、欠缺的语文知识基础、语文能力状况,语文学习习惯,可能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等内容,上述那些所谓的“学情”,实际上与本堂课所学习的目标、内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说课前说课偏重于对自身教学设计的总览与思考,那么课后说课则是在回顾和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的基础上,主动提取经验、找出不足,体验教学“生成”中的灵感与智慧,帮助教师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严格说来,这两种情况的“说课”,实际都是充满反思性质的,前者重对“预设”的反思,有利于对教学设计的总体把握与细节完善。后者重对 “生成”的反思,有利于丰富经验与理论提升。教师说课中表现出来的反思能力、反思水平,不仅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遗憾的是,总体上看,现有的说课案例中,说课者大多注重对自己教学设计的“解说”,真正具有反思性质的案例并不多。即便进行“反思”,教师也常常会将反思的重点放在师生互动等教学表现上,对教学预设与课堂实际之间的吻合、教学生成之中的启迪、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实施后的积极经验等,往往关注不够,可见,我们在教学反思的意识、深度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说课的功夫,本在“说”之外,有限的说课时间内,也不可能将课“说”得面面俱到,凸显教师对“课”最独具匠心的理解、设计或思考,将更能够体现“说课”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认为,要想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说课”的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正确认识“说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将“说课”作为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的重要内容,有意识地培养语文教师“说课”的能力。如:组织职前训练、对新入职教师进行“说课”示范及相关知识讲析、组织在职教师开展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等。加大对“说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丰富“说课”理论,开展专家、优秀教师“说课”实践交流活动,在提升教师“说课”能力的同时,使教师自觉认同“说课”的价值、自愿投入钻研。
要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说清楚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除了对教材本身进行深入的研读,还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帮助教师建立“以纲而教”的教学理念。
我们认为,教材是教材编制者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编制规程,整合这些内容,形成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媒介。也就是说,教材是师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素养所使用的重要资源与媒介之一,师生借助教材这个媒介、引领学生学习,来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的时候,实际上“说”的是教师对“课标”中对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的理解,对“课标”的要求和具体的语文教学任务、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剖析,因此,定位语文“教学目标”,不能够仅仅依凭教材。教师在“说”教学内容的时候,实际上“说”的也应该是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要具有相对宏观的视野,结合课标的要求,思考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深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把自己置于课程、教学内容之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师本身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⑤
在认识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之后,教师还是需要对教材所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一节好课的生命力,一般需要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深刻解读来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深入研读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补充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作为学习“媒介”“范例”等的最大价值,充分利用材料,确定教学的目标、要点、难点等。可以说,这个部分,也是“说课”中最能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钻研程度的部分。
教师个人教学逻辑的形成一般会经历“情境的评鉴——问题的界定——目标的求解——论据的提取——逻辑的链接——行动中反思——信念的确证”的基本过程。⑥“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语文教师在“说课”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学反思的专业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说教学反思”中,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学习者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习者的需求、研究学习者的状态、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倾听学习者的收获,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预设,预设与过程、效果之间的关系,教学生成状况,教学实施中积极经验,教学处理中的不足等问题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说教学反思”还要注意集中火力、突出重点、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反复斟酌、集中提炼出本次教学中最能够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值得同行借鉴学习的体验与认识,进行分享。
总之,语文教师的“说课”,不能流于形式,只有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愿景及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教学的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说、说什么、如何说”等问题,才能体现教师对“课”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