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娟
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的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强教先强师,这首先要求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主动应用新技术进行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由于区域教育资源和教师发展的不均衡,使发达城市与农村的教师之间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存在差距。本文立足于阳江教学点的实际,探讨如何提升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缩小城区教育之间的差距,从而推进教学点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化教学。由于教学点地理位置偏远、师资力量不均等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虽然渴望学习新技术,但缺乏技术指导,有心无力,因此出现教学点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技术应用不充分的普遍现象,适应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点管理者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与目标性,确立没有设备专门管理人和建立校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经过调查,教学点的教育设备没有统筹安排,基本没有学生机房,也没有配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管理员。大多数教师缺乏教育信息管理意识和对教育技术的深度应用,不能很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走访发现,由于地处偏远,条件相对艰苦,师范毕业生都不愿意到教学点任教,因此教学点的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根据走访的18个教学点的统计数据,超过45岁的教师占33.5%。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良莠不齐,信息的加工、处理及整合等信息能力普遍不强。年轻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频率较高,但甚少自主开发设计本土教学资源。年长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存在无力挫败感,甚至对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仍感到迷茫,他们更青睐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教学场馆及配套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点均没有开齐小学的全部课程,大多数教师身兼多职,设备维护、软件设计都依赖外部支持。因此,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普遍较薄弱,在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时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遇到了一定的现实阻力。
根据调查,所有教学点都配备了一体机或电子白板、教学电脑、投影仪等先进设备,部分装备配置优于城区小学,但一体机的使用缺乏自主性,比较依赖相应厂家所提供的付费教学软件。由于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不到位、学校财力有限,加之教育技术设备容易老化,大多数教学点面对大笔的软件使用费和设备维修费,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可见,教学点的教学设备不能充分应用,无法打造高效的信息化课堂。
由于经费和场地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很难做到国家级、省级培训全覆盖教学点所有教师。教学点校长参加培训的机会更多,但因其自身水平有限,不能将所学的理念和技能完全地传授给本校教师,二级培训效果甚微。与此同时,网络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但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大部分教学点教师更希望开办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的面授培训。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选派教育技术专家下乡开展实地培训,受制于场地设备,教学效果一般,教师的课件、微课制作能力有所提升,但教学资源的设计、再加工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度不够。因此,教学点急需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建立帮扶机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可以推进教学点持续有力发展。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教学点的信息化建设,按照“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标准,争取适当政策倾斜,统筹改善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配备,建立资源互通共享的平台,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学点教师也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素养已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能力要求,是新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创新的内驱动力,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急切需要。因此,教学点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以新视角看待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精神状态,敢为人先,以学促教。
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可集合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采用捐资助学等方式,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保证教育技术教学的顺利实施。走访的阳春市东风小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校得到对口支援单位的帮助和本村村民的资助,添置了两台先进的一体机,充实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备,还和相关厂家签订后期保修协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为教学点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
强教先强师,教学点教师是应用教育技术的主体,其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益。而对于教学点而言,校本培训这种方式既符合实际,又能快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最好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才能保证培训效果。此外,校本培训应从教学点教师的实际出发,内容和形式需要多样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由辅导教师对参训教师进行集中辅导或者个别指导。同时学校要拓宽渠道,采用专家讲座、小组协作、外出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由于个体的差异,教学点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实操方面存在较大的水平差距,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课堂是提升教学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主战场,因此应当大力支持教师参与“优课”晒课活动。这种由上而下的网络教研活动,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并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据了解,2018年阳江市共有233位教学点教师参加晒课,其中36节课获得市优,13节课获得省优。教学点教师应该抓住契机,通过网络晒课活动,快速有效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从而提高本校的信息化教学质量。
依托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政策扶持,与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建立结对帮扶,以优课展示、同课异构、送教下乡等教学交流方式,开展教学资源共享,合理均衡分配区域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阳江市海陵区的南村小学和广州市的一所小学建立结对帮扶,每年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大大提升了教学点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教学点的软硬件环境已经有了整体提升,但发展潜力仍有待挖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关键。扶持资金和专项技术人才,是教学点信息化教学的两大软肋。教学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我国农村教育教学的未来,只有通过国家、学校、社会多方持续关注和不断投入,引入扶持资金和专技人才,加强教学点信息化建设,并且对教师进行全覆盖的教育技术培训,建设优质教育技术教师队伍,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学生,最终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