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鹏
(上海长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上海 200050)
当今世界,数据领航,信息赋能。大数据、5G、“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改变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具体到临床医学领域,新技术既向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其开创了广阔深远的前景。如何使临床医学搭乘新技术发展的快车,必须从最为关键和基础的人的培养上抓起,始终强化技术思维、前瞻技术趋势、贯注技术特质,进而实现飞速的进步提升。
作为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学为患者提供直接的诊病治病,与病床有着密切的不可割裂的关联。临床医学本身也是应用技术学科,它不但依靠医学科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综合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技术设备条件和操作技巧。技术每进一步,都意味着人们改造疾病能力的增强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临床医学的方方面面。从发展过程看,自信息技术发端之后,以欧美国家为主要代表,从初步尝试到广泛应用乃至再造医疗服务流程,新技术越来越多在各个层面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应用,也成为推动临床医学转型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现今情况看,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技术的临床医疗新手段层出不穷、新模式孕育架构、新空间日益拓展,传统的临床医疗实践正被改变,这必定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临床医学随着新技术发展,不断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提供了更多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手段路径。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已崭露头角,在临床领域应用效果显著,不乏成功案例。以独有的三维重现视角,将平面的医学检查结果变得通俗易懂,为医生提供了清晰准确的病灶体现,医生据此可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2-3]。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科学地综合分析复杂医学数据,提取庞大数据背后难为人知的高价值信息和规律,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在病情诊断、病人治疗和疾病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技术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临床医疗活动和管理模式。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医生必须在运用新的临床设备仪器和运用临床积累的经验之间找到新的平衡[4]。现代临床医学模式,既要会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诊病,还要熟练掌握各类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运用,这无疑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精准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范式。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系统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理论与技术,探索构建精准医疗服务模式,有效应对新的医疗环境的挑战、解决人口健康信息化问题、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变革。网络医疗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临床研究资源被整合后呈现,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素材,对临床医学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5]。随着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和组网,临床试验数据得以倍增,样本资源库得以充实,临床研究资源得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快捷共享运用。
新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临床医学发展趋势的引导力和主动力。以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咨询、远程教学等服务,跨地域提供给需求人群,凸显其迅速发展的态势和实时同步、快捷便利的独特优势,从而为临床医学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它的出现为临床医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也为我国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提供高效、低成本、简单易行的解决通道。大带宽特性的5G 网络,能够提供现场音视频影像的实时传输,提供数十兆的传输带宽[6]。同时低延时的特性使人体的反馈信号,在短短几毫秒内就可以传递到医生的触觉设备。就在今年6 月27 日,在中国电信的协助支持下,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利用5G 技术,远程操控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7],为身处不同地区的两名患者同时进行了手术。这是全球首次,也标志着5G 远程医疗应用划时代的新开端。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AI 已深入到各个环节[8-9]。目前,临床医疗AI 的研发中,涉及病理辅助诊断、眼部疾病、皮肤疾病、中医药、心电监测、手术机器人、肿瘤治疗等方面[9],可以推断,AI 的广泛应用,必将为临床医学创造更为广阔的进步空间[10-11]。
新技术给临床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同时,基于病床的传统的临床医疗也随之改变。这无疑给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在技术设施上的投入远超过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12]。近年来,医疗信息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国家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持续加大。据中国产业信息网调查统计,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市场规模,2016 年达333.8 亿元,2017 年达375.2亿元[13]。医疗信息化产业飞速增长,“十三五医疗规划”、《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战略”[14]等政策接连颁布。但是,关于信息化建设中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却并无具体实际的措施,以致于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医疗信息化进程,甚至成为掣肘。
临床医学正走向个体性、预测性、先发性、参与性的新技术时代。随着物联网、计算机及传感器技术、5G 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正在经历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智能化的进程中,呈现技术范围广、技术需求个性化强、技术门槛高的发展趋势。然而,临床医学人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却远远被甩在后面,仅满足于低端操作,不专不学、不闻不问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迫使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面向新技术应用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15]。
受限于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临床医生继续教育机制缺失,导致信息化培训常“形式化”出现,“医疗信息化”培训的学分仅通过参与行业论坛,或者行业峰会获取。此类形式化教育对信息化培养并未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在医院组织管理方面,也缺乏对临床医学人才信息化素质培养的长期规划和硬性要求。以对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临床医生工作量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例[16]:大量工作时间被日常程序性工作占用,主要集中在病历病程书写、查找粘贴化验单、测评量表填写、查房、接待患者家属、办理出入院、出门诊等方面。因为日常工作已自顾不暇,对信息化素质培养自然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另外,各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搭建和运维等主要依赖于厂商等第三方提供服务,对信息化从业者的要求停留在“简单运维”层面[17],医院无法给信息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从业环境,导致招不进、留不住,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外流或者转行[18-19],失去了对临床医学人才进行信息化培养的核心支撑和师资力量。
综合以上分析的三方面问题和矛盾,既有客观的事实,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传统的定势,也有现实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一以贯之的临床医学人才新技术素养的培育机制,为此,必须贯穿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拿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新技术为临床医学带来了深刻变化,手段方式在革新,服务模式在调整,实践空间在延展。临床医学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无可逆转。未来的临床医生必须兼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方才能适应临床岗位的要求。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三个阶段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我们建议:
新技术在临床的日益广泛应用,促进了新的学科——临床信息学的应运而生。这是专门就运用新技术获取临床信息、综合临床情况、处置临床事项的特设课程,涵盖广泛,贯穿全程。加强临床信息学研究和教育,以及开设临床信息学课程刻不容缓。要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模式,融合医学和信息学两个专业领域,确定熟练掌握智慧医疗的培养目标,围绕信息学体系设置一套实用、管用的教学模块,融入实践教学全程。要根据医学院校特点,从教学内容、课堂形式、考核办法等方面着手,探求新技术医疗条件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模式方案。结合教学大纲,加强对临床医学学生新技术知识技能的专项培训,适时开通网络课堂,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适应临床医学的信息化发展。
可以想见,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要善于从网络渠道获取各类医学信息,更要通晓利用信息网络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专、更精的医疗服务。然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难免滞后于现实临床技术发展,进入现实岗位,往往陷于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的尴尬处境。为此,迫切需要在毕业后教育阶段,特别是利用好从单专业学习转入各科室流转的最佳塑造期,开展系统全面的临床人才信息化素质培养,做到结合现实、突出重点、有序有效。要特别强化对新技术之于临床医学的共识,那就是一个临床医生如果不善于应用先进技术,不仅无法及时获得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而且丧失了主动权,难以为病患提供现代化的临床医疗服务,难以成为合格称职的临床医生。
临床上诸多医疗设备已经或正在信息化。新技术辅助医学如智能诊疗、机器人外科等,越来越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各个方面。一个临床工作者,如果不精通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何以提供先进的服务?要以“应用型”“职业型”为引导,跟踪临床环境的真实需求,梳理继续教育中的信息化知识要点,构建临床医学人才面向新技术医疗的应用能力。要针对日常性工作多,大量时间被占用等问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调整日常工作方式方法,避免大量事务性和重复性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其更科学高效,见缝插针、化整为零,紧密结合现实工作灵活、高效组织对新技术学习,确保临床医学人才新技术学习始终不断线、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