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震
(吉林市幼儿园医务室,吉林 吉林 132001)
传染病主要是指疾病病原体而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1]。根据昌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 年1 月-12 月网络直报数据显示幼儿园常见的小儿传染病前四位的是:猩红热(全年报告194 例:其中幼儿园104 例,占53.78%)、手足口病(全年报告373 例:其中幼儿园173 例,占49.3%)、流行性腮腺炎(全年报告97 例:其中幼儿园38 例,占39.39%)、水痘(全年报告326 例:其中幼儿园37 例,占11.18%)。以上四类传染病发病率最高,并且对于小儿身体健康以及生长发育均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2-3]。因此做好小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幼儿身心健康,降低整体人群发病率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主要探究小儿常见传染病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4],现具体报告如下。
1.1.1 发病特点
猩红热病的传染源是主要是患者和带菌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5-15 岁为高发年龄。
典型的猩红热表现为发热、咽炎、杨梅舌、帕氏线、口周苍白圈、全身弥漫性充血性点状红色皮疹,疹退后脱屑。
1.1.2 预防措施
通过分析以上发病特点,鉴于猩红热的发病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其防控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发现患病儿童应立即隔离,患病儿童所污染的衣物应煮沸和洗烫消毒,儿童活动室、卧室在温度适宜时保证开窗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 次,每次至少10-15 分钟。应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消毒,公共场所活动是导致猩红热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病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及参加集会,建议政府部门加强托管、课外培训机构及室内游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消毒工作,建议幼儿家长要选择通风良好,环境卫生清洁,人群密度低的课外培训机构,对于控制猩红热疫情有着积极作用。
1.2.1 发病特点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可经胃肠道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于5 岁以内的婴幼儿,一般5-7 月为发病高峰。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急性起病,发热,在幼儿的手和脚部位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5-6]。
1.2.2 预防措施
通过分析以上发病特点,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因此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主要的防控措施,对手足口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教育和培养学生、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坚持体格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喝水,保持均衡营养,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鉴于手足口病的发病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必须加强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传染病知识宣传单》等宣传材料,宣传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工作,积极落实“三检一追”和因病缺勤追查制度,本病流行季节,儿童活动室、卧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托幼机构减少或禁止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家长假日期间不要带幼儿到室内公共场所活动,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尽量避免群体性聚会。
1.3.1 发病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传染源是流行性腮腺炎病儿和隐性感染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染,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多见。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
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楚,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皮肤表面不红,有灼热感。
1.3.2 预防措施
针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托幼机构应该积极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等健康监测制度,发现疑似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立刻与家长联系,送正规医院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方可上学,一般为2-3 周时间,以免传染给其他幼儿。确保托幼机构卫生清洁,保证教室、寝室等重点场所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严格落实各项消毒措施。采取专栏宣传、幼儿健康课、家长参与等多种方式全面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宣传,流行期间建议幼儿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培养幼儿养成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勤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办法。
1.4.1 发病特点
水痘传染源是水痘患者。在幼儿园里会通过呼吸道传播、儿童嬉戏直接传播以及共同使用玩具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传染性很强。在幼儿园出现一例水痘患儿,多数情况会传染给同班级的其他幼儿。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因为水痘疫苗的广泛应用,幼儿水痘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初期常见幼儿额头、发际线处出现丘疹,类似蚊虫叮咬,一到两天躯干部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皮疹往往很痒,皮疹发展快是该病待征之一[7]。在患病儿童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
1.4.2 预防措施
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工作,积极落实“三检一追”和因病缺勤追查制度;对可疑水痘的幼儿应进行隔离,本病流行季节,儿童活动室、卧室在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保持持续开窗通风方式,每日对幼儿毛巾、水杯、餐具、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幼儿要坚持体格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喝水,保持均衡营养,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接种水痘疫苗,提高免疫覆盖率,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9]。
幼儿园的儿童来自多个家庭,经常性甚至每天流动,易把社会疫情带入幼儿园;有的幼儿带病入园,难以杜绝有发热、咳嗽症状的幼儿来园,儿童每天长时间同处在相对密闭等环境,特别是冬春季节交替,气温较低,室内活动时间延长,且空气不流动;儿童间嬉戏密切接触,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易于建立从而发生疾病的传播流行,有的儿童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经常用手搽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使用纸巾等),再加之自身免疫发育尚未完全,以上原因都增加了幼儿园预防传染病的难度。若幼儿园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可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并减少其对幼儿的影响[8]。
通过对以上四种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分析及预防措施探究,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极易出现传染病病例,建议托幼机构必须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工作,加强重点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加强疫苗可控疾病的疫苗接种率,加强“三检一追”及教室环境通风消毒工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10]。